哀匏蹙驶景,__韩愈冽唱凝余晶
诗句 | 读音 |
---|---|
哀匏蹙驶景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韵脚:上三十八梗 拼音: 1páo4shǐjǐng|yǐng |
__韩愈冽唱凝余晶 | 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hányùlièchàngníngyú jīng |
哀匏蹙驶景,__韩愈冽唱凝余晶释义
【哀】《唐韻》烏開切《集韻》《韻會》《正韻》於開切,音唉。《說文》閔也。《玉篇》哀傷也。《書·大誥》允蠢鰥寡哀哉。《詩·豳風》哀我人斯。又《爾雅·釋訓》哀哀悽悽,懷報德也。《詩·小雅》哀哀父母。又憐也,愛也。《呂氏春秋》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又《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註》哀駘,醜貌;它,其名。又《諡法》恭仁短折曰哀。又姓。《風俗通》魯哀以後,因諡爲姓。《前漢·王莽傳》梓潼人哀章。《姓譜》宋有哀長吉。《正字通》明嘉靖進士哀貞,上命攺哀爲衷。又國名。《後漢·南蠻傳》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又叶於希切,音衣。
【匏】《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音庖。《說文》瓠也。从夸,包聲。取其可包藏物也。《詩·邶風》匏有苦葉。《註》陸佃曰:短頸大腹曰匏。《陸璣詩疏》匏葉少時可爲羹。又可淹煮,至八月葉卽苦。《嚴粲·詩緝》匏經霜葉枯落,乾之腰以度水。《魯語》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又《爾雅翼》匏在八音之一,笙十三簧,竽三十六簧,皆列管匏內,施簧管端。又以爲飮器。《詩·大雅》酌之用匏。《禮·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又《韻會》匏瓜,星名。在河鼓東。《集韻》或作瓟。
【蹙】《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子六切,音噈。《說文》迫也。《詩·大雅》今也日蹙國百里。《禮·禮器》不然則已蹙。《疏》則太急蹙。又《集韻》七六切。與蹴同。《禮·曲禮》蹙路馬芻有誅。《釋文》蹙,本又作蹴。又《廣韻》蹙,近也。又通作顣。《孟子》已頻顣曰。《朱傳》顣與蹙同。又《集韻》倉歷切,音戚。《類篇》蹙蹙,小貌。《詩·小雅》蹙蹙靡所騁。《箋》蹙蹙,小之貌。《爾雅·釋訓》蹙蹙,鞠也。
【驶】《廣韻》疎事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音史。《玉篇》疾也。《增韻》馬行疾也。又《正韻》式至切,音試。與同。
【韩】《唐韻》《集韻》胡安切《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說文》井垣也。从韋,取其帀也。幹聲。又國名。《詩·大雅·韓奕箋》韓,姬姓之國也,後爲晉所滅,故大夫韓氏以爲邑名。《左傳·桓三年》韓萬御戎。《韻會》曲沃桓公之子萬,食邑于韓,後分晉爲國。又三韓,國名,辰韓,弁韓,馬韓也。見《後漢·東夷傳》。又《廣韻》姓也。《韻會》秦滅韓,以國爲氏。又叶胡千切,音焉。《孫楚·白起贊》神機電斷,氣齊卒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 《說文》本作。《集韻》亦作榦幹。漢典考證:〔又三韓,國名,辰韓,示韓,馬韓也。見《後漢·光武紀》。〕
【愈】《廣韻》以主切《集韻》《韻會》勇主切,音庾。《玉篇》勝也。《廣韻》賢也。《增韻》過也。《孟子》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又進也,益也。《詩·小雅》憂心愈愈。《蘇氏曰》愈愈,益甚之意。又差也。《左傳·昭二十年》相從爲愈。《註》愈,差也。《正義》病差謂之愈。又《正韻》偶許切。義同。又《集韻》容朱切《韻會》羊朱切《正韻》雲俱切,音于。《老子·道德經》動而愈出。《音義》羊主反,又羊朱反。又通作兪。《吳語》越閒兪章。《荀子·仲尼篇》兪務而俞遠。讀作愈。《前漢·禮志》兪甚亡益。 亦通作瘉。《晉語》東方之士孰爲瘉。《註》賢也
【冽】《唐韻》《正韻》良薛切《集韻》力蘖切《韻會》力薛切,音列。《玉篇》寒氣也。《詩·小雅》有冽氿泉。又《韻會》通作烈。詩二之日栗烈。又《集韻》力制切,音例。義同。《易·井卦》九五井冽寒泉食。《王肅註》音例。《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虎嘯而谷風冽,龍興而致雲氣。《馬融·笛賦》氣噴勃以布覆兮,乍跱蹠以狼戾。靁叩鍛之岌峇兮,正瀏溧以風冽。
【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尺亮切,音厰。《說文》導也。《玉篇》禮記曰:一唱而三歎。○按《樂記》今本作倡。又《廣韻》發歌也。《廣韻》亦作誯。《集韻》亦作昌。
【凝】《唐韻》《集韻》《正韻》魚陵切《韻會》疑陵切,觺平聲。《說文》水堅也。本作冰。从水从仌。《徐曰》俗作凝。今文从俗。《易·坤卦》履霜堅冰,隂始凝也。又《增韻》成也,定也。《書·臯陶謨》庶績其凝。《易·鼎卦》君子以正位凝命。《註》嚴整貌。又《謝玄暉鼓吹曲》凝笳翼高蓋。《李註》徐聲引調謂之凝。又《唐韻》牛切《集韻》《韻會》牛孕切,觺去聲。止水也。又叶鄂力切。觺入聲。《楚辭·大招》天白顥顥,寒凝凝只。乎無往,盈北極只。《註》凝凝,冰凍貌。又《韻會》或作疑。《詩·大雅》靡所止疑。《註》音屹。疑,讀如儀禮疑立之疑,定
【余晶】谓太阳的馀光。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哀匏蹙驶景,冽唱凝餘晶。”孙汝听注:“餘晶,日之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