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 诗句 | 读音 |
|---|---|
| 何必流离中国人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hé bìliú lízhōng guó rén |
| 安边自合有长策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仄 拼音: ān biānzì héyǒu|yòucháng cè |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释义
【何必】1.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非适嗣,何必娣之子?”三国魏嵇康《秀才答》诗之三:“都邑可优游,何必栖山原?”《朱子语类》卷一一六:“若既知悔,后次改便了,何必常常恁地悔!”巴金《灭亡》第十章:“你还有很长的时间,又何必急急于一时呢?”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歷城房家园,齐博陵君豹之山池,其中杂树森竦,泉石崇邃……公语参军尹孝逸曰:‘昔季伦金谷山泉,何必踰此?’”唐张祜《题孟处士宅》诗:“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
【流离】1.因灾荒战乱流转离散。《汉书·刘向传》:“死者恨於下,生者愁於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饉,物故流离以十万数。”颜师古注:“流离,谓亡其居处也。”晋葛洪《神仙传·彭祖》:“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餘年。”清方文《秋浦感怀呈刘伯宗》诗:“况乃逢世乱,流离客他乡。”邹韬奋《遗嘱》:“二十餘年来追随诸先进,努力於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竭尽愚钝,全力以赴,虽颠沛流离,艰苦危难,甘之如飴。”2.指流转离散的人。宋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内藏诸库,储积丰衍,今流离满道,
【安边】边境。《汉书·赵充国传》:“选择良吏知其俗者捬循和辑,此全师保胜安边之册。”唐权德舆《送灵武范司空》诗:“上略在安边,吴钩结束鲜。”宋苏轼《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制》:“迨予践祚之初,首发安边之策。假我号令,成汝奸谋。”典
【自合】自应;本该。宋陆游《落梅》诗之二:“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明刘基《孤儿行》:“人生一世为弟兄,同根自合同枯荣。”清张佩纶《论闺秀》诗之四:“倢伃怨较昭君怨,自合清才让令嫻。”2.自然契合。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典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长策】鞭。常比喻威势。汉贾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餘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唐高适《送董判官》诗:“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清林则徐《程玉樵饯予于兰州》诗:“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説楼船练水军。”2.犹良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獘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北齐书·王琳传》:“吴兵甚鋭,宜长策制之,慎勿轻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