卬虽不敏真知得,为子临岐酹一觞
| 诗句 | 读音 |
|---|---|
| 为子临岐酹一觞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wéi|wèizǐlín qílèiyī1 |
| 卬虽不敏真知得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入二十五德 拼音: yǎng|ángsuībù mǐnzhēn zhīdé|děi|de |
卬虽不敏真知得,为子临岐酹一觞释义
【子】〔古文〕《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
【临岐】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文选·鲍照<舞鹤赋>》:“指会规翔,临岐矩步。”李善注:“岐,岐路也。”唐杜甫《送李校书》诗:“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喫。”宋范成大《谭德称杨商卿父子送余作诗以别》:“临岐心曲两茫然,但祝频书无别语。”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自执手临岐,空留下这场憔悴,想人生最苦别离。”清顾炎武《酬李处士因笃》诗:“泚笔作长歌,临歧为余貺。”郁达夫《别掌书某君》诗:“这我新诗锦不如,临歧叩马请回车。”
【酹】《唐韻》郞外切《集韻》魯外切,音頪。《說文》綴祭也。《玉篇》以酒祭地也。《廣韻》以酒沃地也。《後漢·橋傳》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又《張奐傳》召主簿於諸羌前,以酒酹地。又《集韻》盧活切,音捋。又《廣韻》《集韻》盧對切《正韻》力遂切,音纇。義同。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觞】《唐韻》式陽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音商。《說文》觶實曰觴,虛曰觶。《韻會》酒巵總名。《三禮圖》凡諸觴形皆同,升數則異。《詩·周南·卷耳疏》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總名曰爵,其實曰觴。觴者,餉也。《左傳·成二年》奉觴加璧以進。《前漢·外戚傳》酌羽觴兮銷憂。《孟康曰》羽觴,爵也。作生爵形,有頭、尾、羽翼。又飮人以酒亦曰觴。《左傳·襄二十三年》觴曲沃人。《戰國策》張儀曰:願王賜之觴。王曰:諾。乃觴之。又濫觴。《家語》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觴。《王肅註》觴,可以盛酒,言其微
【卬】《唐韻》五剛切《集韻》魚剛切《韻會》疑剛切,諤平聲。《說文》我也。《詩·邶風》卬須我友。《爾雅註》卬,猶姎也。《疏》女人稱我曰姎,由其語轉,故曰卬。又《玉篇》卬卬,君之德也。《詩·大雅》顒顒卬卬。又《前漢·食貨志》萬物卬貴。《註》師古曰:卬,物價起。音五剛反,亦讀曰仰。又激厲也。《司馬相如·長門賦》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又《唐韻》魚兩切《集韻》語兩切《正韻》魚向切,同仰。《說文》望也。欲有所庶及也。《玉篇》待也,向也。《荀子·議兵篇》上足卬,則下可用。《註》古仰字。下託上曰仰。,俗卬字。,譌字。
【虽】〔古文〕《唐韻》息遺切《集韻》《韻會》宣隹切,音綏。《說文》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又《玉篇》詞兩設也。《廣韻》助語也。《集韻》不定也。况辭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註》詩曰:每有良朋,辭之雖也。《禮·少儀》雖請退可也。《疏》雖,假令也。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又《玉篇》推也。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註:唯當爲雖。又《荀子·性恶篇》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註:唯,讀爲雖。漢典考證:〔《註》小雅棠棣曰,每有良朋〕 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
【不敏】不明达;不敏捷。《国语·晋语二》:“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韦昭注:“敏,达也。”《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梁书·张率传》:“相如工而不敏,枚皋速而不工。”《剪灯新话·修文舍人传》:“侏儒饱死而方朔苦飢,岂才艺之不敏也?”2.谦词。犹不才。《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汉书·司马迁传》:“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闕。”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魏贞菴﹞命予作《北西厢》翻本,以正从前之谬。予谢不敏。”鲁迅《华盖集·导师》:“要前进的
【真知】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庄子·大宗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南朝宋谢灵运《辨宗论》:“真知者照寂,故理常为用,用常在理,故永为真知。”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一:“真实处,便是真知;纔以不知为知,必是欺伪底人。”明张弼《答苏州别驾周德中》诗:“欧阳自号无仙子,卓识真知冠古今。”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无真知不得轻置议,以防识者捧腹耳。”毛泽东《实践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