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诗句读音
娉婷更欲向何人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pīng tínggēng|gèngyù4hé|hē|hèrén
肮脏到头方是汉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āng zāngdàotóu fāngshìhàn

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释义

【娉婷】1.姿态美好貌。汉辛延年《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唐柳宗元《韦道安》诗:“货财足非恡,二女皆娉婷。”宋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词:“一川明月疎星,浣纱人影娉婷。”明梁辰鱼《浣纱记·迎施》:“真娇艳,果娉婷,一段风流画不成。”茅盾《追求》五:“两位都是颀长,肥臀,细腰,但陆女士似乎更多一点娉婷的姿态。”2.美人;佳人。唐乔知之《绿珠篇》:“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元白朴《梧桐雨》第一折:“则见展翅忙呼万岁声,惊的那娉婷将鑾驾迎。”清李渔《意中缘·借兵》:“专望你提精劲,救娉婷

【更】《玉篇》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欲】《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音浴。《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增韻》愛也。《孟子》可欲之爲善。《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又期願之辭。《論語》我欲仁。《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又

【何】《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利兵而誰何。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又姓。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韻》《正韻》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肮脏】貌。汉赵壹《疾邪诗》之二:“伊优北堂上,骯脏倚门边。”宋文天祥《得儿女消息》诗:“骯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郑珍《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诗:“我衰復多病,骯脏不宜世。”2.身躯肥胖。北周庾信《拟连珠》:“笼樊之鹤,寧有六翮之期,骯脏之马,无復千金之价。”《集韵·上荡》:“骯,骯脏,体胖。”1.污秽;不干净。李鉴堂《俗语考原》:“骯脏,俗谓不洁者曰骯脏。”2.比喻卑鄙、丑恶。明周茂兰《王五痴积制钱为佛像五躯送供虎丘禅院》诗:“岂其骯脏存胸次,恭成法相係所思。”3.糟蹋。元柯丹丘《荆钗记·辞灵》:“苦

【到】《唐韻》《正韻》都導切《集韻》《韻會》刀號切,音倒。《爾雅·釋詁》到,至也。《疏》到者,自遠而至也。《詩·大雅》靡國不到。又姓。《韻會》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後。

【头方】脑袋方正。比喻鲠直,不随和。唐罗隐《堠子》诗:“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八:“今人谓拙直者名方头。陆鲁望作《有怀诗》云:‘头方不会王门事,尘土空緇白苧头。’亦有此出处矣。”

【是】〔古文〕《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音姼。《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註》氏,與是同。古通用。又《韻補》叶市之切。

【汉】〔古文〕《唐韻》呼旰切《集韻》虛旰切《韻會》《正韻》虛汗切,音熯。水名。《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爲漢。又天河也。《爾雅·釋天》箕斗之閒,漢津也。《史記·天官書》漢者,亦金之散氣。《揚泉·物理論》漢,水之精也。《詩·大雅》倬彼雲漢。又漢中,郡名,秦惠王置。《廣輿記》今爲漢中府。又漢口,地名。《廣輿記》漢陽府,本春秋鄖國地,漢屬江夏,唐曰沔州,亦曰漢陽。又州名,屬成都府。《韻會》漢屬廣漢郡,唐置州。又半漢,形容之辭。《張衡·南都賦》天馬半漢。又《輟耕錄》今人謂賤丈夫爲漢子。又高麗方言謂白曰漢。見《孫穆·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