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抃山海倾,四溟扬洪流

鳌抃山海倾,四溟扬洪流

诗句读音
四溟扬洪流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拼音: sì míngyánghóng liú
鳌抃山海倾平仄:平 平 仄 平
拼音: áobiànshān hǎiqīng

鳌抃山海倾,四溟扬洪流释义

【四溟】冥”。1.四海,四方之海。三国魏阮籍《答伏义书》:“四冥之深,幽鳞不能测其底。”《文选·张协<杂诗>之十》:“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李善注:“四溟,四海也。”唐秦韬玉《问古》诗:“深作四溟何浩渺,高为五岳太峥嶸。”《宋史·乐志十一》:“四溟广矣,八紘是纪。”2.指全国、天下。《宋书·孝武帝纪》:“周王驥迹,实穷四溟。”南朝梁江淹《为萧骠骑让封第三表》:“车轨共文,四溟同宅。”唐施肩吾《海边远望诗》:“扶桑枝边红皎皎,天鸡一声四溟晓。”

【扬】〔古文〕敭《唐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陽。飛舉也。《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薪。《傳》揚,激揚也。《疏》謂水急激而飛揚,波流疾之意也。又《豳風》以伐遠揚。《疏》謂長條揚起者。又《增韻》發也,顯也。《廣韻》舉也。《易·夬卦》揚于王庭。《疏》發揚決斷之事於王者之庭。《書·堯典》明明揚側陋。《禮·文王世子》或以言揚。《疏》能言語應對,亦舉用之。又稱說也。《禮·祭統》銘者,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前漢·季布傳》使僕游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又《爾雅·釋詁》揚,續也。又簸去糠

【洪流】的水流。战国楚宋玉《小言赋》:“析飞糠以为舆,剖粃糟以为舟,泛然投乎杯水中,淡若巨海之洪流。”唐韦应物《使云阳寄府曹》诗:“仰瞻乔树颠,见此洪流跡。”2.比喻前进中的巨大事物。秦牧《<长河浪花集>序》:“几十年,对于无穷无尽的历史洪流来说,本来只是一瞬。”

【鳌】《廣韻》五勞切《集韻》《韻會》牛刀切,音敖。《玉篇》魚名。《正字通》俗鼇字。詳黽部鼇字註。

【抃】《唐韻》《集韻》《韻會》皮變切,音卞。拊手也。《魏志·文帝紀註》能言之倫,莫不抃舞。《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註》手拍曰抃。《晹樂書》帝嚳命伶人作唐歌,有抃以爲節。《註》兩手相擊也。今龜兹樂人彈指爲歌舞之節,亦抃之細。又《正韻》毗面切,音便。義同。 《說文》本作。古借用作卞。亦通作弁。又《集韻》方煩切,音藩。連抃,宛轉貌。與犿同。

【山海】1.山与海。《史记·吴王濞列传论》:“﹝吴王﹞能薄赋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晋卢谌《赠刘琨》诗:“每凭山海,庶覿高深。”宋曾巩《管榷》:“自此山海之入,征榷之筭,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清纳兰性德《一络索·长城》词:“山海几经翻覆,女墙斜矗。看来费尽祖龙心,毕竟为谁家筑。”2.喻指荒远偏僻之处。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四》:“且兵革之兴,外患众矣,微将远蹈山海,以求免乎!”微,袁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作“袁徽”。《南史·隐逸传上·渔父》:“僕山海狂人,不达世务,未辨贱贫,无论荣贵。”唐元结《系乐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