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歌百字岩叶书,飞寄汪门旧知识
诗句 | 读音 |
---|---|
巴歌百字岩叶书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bā1bǎizìyányè shū |
飞寄汪门旧知识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fēi jìwāngmén jiùzhī shí |
巴歌百字岩叶书,飞寄汪门旧知识释义
【巴】《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音芭。《廣韻》巴蜀。《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又《玉篇》國名。《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又郡名。《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又縣名。《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又《說文》蟲也。或曰
【歌】〔古文〕可哥《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柯。《說文》詠也。《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又曲合樂也。《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百】〔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陌切,音伯。《說文》十十也。从一白。數十十爲一百。百,白也。十百爲一貫。貫,章也。《徐曰》章,以詩言之一章也。百亦成數。會意字。《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又眾多也。《易·繫辭》百官以治。《書·堯典》平章百姓。《後漢·明帝紀》百蠻貢職。又百里,劒名。百錬,刀名。見《古今注》。又百鷯。鳥名。見《大戴禮》。又百足,蟲名。《博物志》百足,一名馬蚿。又百合,草名。《譚子化書》山蚯化爲百合。又地名。隋百泉縣,唐百文縣。又國名。《北史·百濟傳》百濟
【字】〔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疾置切《正韻》疾二切,音自。《說文》乳也。又愛也。《書·康誥》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周禮·地官·鄭註》小國貢輕,字之也。《左傳·成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又文字。字者,孳也,六義相生無窮也。黃帝臣沮誦倉頡,體卦畫,摹鳥跡,引伸觸類,文字之形始立。《周禮·春官·外史》周禮春官掌達書名于四方。註古曰名,今曰字。疏滋益而多,故更稱曰字。又名字。《禮·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又》女子許嫁筓而字。《註》亦
【岩】《正字通》俗嵒字。巖俗省作岩。(巖)《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咸切,音嵒。《說文》岸也。从山嚴聲。《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 一曰險也。《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又嶃巖,高峻貌。《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又巖廊,殿廡也。《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遊於巖廊之上。又地名。《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傳》傅巖,在虞虢之閒。又《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巖巖,高貌。《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又《正字通》本作嚴。亦作巖
【叶书】1.用树叶写的书信。唐贾岛《郊居即事》:“叶书传野意,簷溜煮胡茶。”2.贝叶书的简称。古代印度人常用贝多罗树的叶书写佛经,故佛经亦称“叶书”。南朝梁沉约《均圣论》:“西国密涂,厥路非远,虽叶书横字,华梵不同,而深义妙理,於焉自出。”
【飞寄】胥吏贪污田赋的一种方法。宋叶适《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更造板籍,隐寄、飞寄、影占、伪跋悉釐改。”明宋濂《当涂王公墓志铭》:“猾胥潘立道操金华一邑田赋之柄,飞寄诡遁,并缘为奸利,公廉其罪状以闻,寘于法。”
【汪】《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烏光切,音尫。《說文》深廣也。《淮南子·俶眞訓》汪然平靜,寂然淸澄。《後漢·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波。又池也。《通俗文》停水曰汪,池之汙濁者。《揚子·方言》楚謂之汪,閩謂之洋。《左傳·桓十五年》祭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又大貌。《晉語》汪是土也。又《楊萬里·擬楚辭》誕寘之祝融之汪。《註》謂南海也。又水名。《水經注》潢水一名汪水,與洈水合,至沛入泗。又姓。《廣韻》汪芒氏之後。《姓苑》新安人。又《廣韻》紆往切《集韻》嫗枉切,音枉。《後漢·郡國志》汪陶,縣名。屬鴈門。《前漢志》作
【门旧】高门旧德。《魏书·高祐崔挺传论》:“高祐学业优通,知名前世,儒俊之风,门旧不陨。”2.曾居门下的故旧。《南史·蔡撙传》:“武帝尝谓曰:‘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撙曰:‘臣门客沉约、范岫各已被升擢,此外无人。’”典
【知识】的人;朋友。《墨子·号令》:“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中。”岑仲勉注:“知识,友人也。”《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汉孔融《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唐白居易《感逝寄远》诗:“昨日闻甲死,今朝闻乙死。知识三分中,二分化为鬼。”明罗贯中《风云会》楔子:“近奉圣旨,招募智勇之士……兄弟,但有知识,当为国引进咱。”2.结识;交游。《南史·虞悰传》:“悰性敦实,与人知识,必相存访,亲疏皆有终始,世以此称之。”《水浒传》第七九回:“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