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还要义漫天诀,七处徵心理一同

八还要义漫天诀,七处徵心理一同

诗句读音
八还要义漫天诀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bāhuán|háiyào yìmàn tiānjué
七处徵心理一同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qīchǔ|chùxīn lǐyī tóng

八还要义漫天诀,七处徵心理一同释义

【八】《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拔切,音捌。《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徐曰》數之八,兩兩相背,是別也。少隂數,木數也。《玉篇》數也。又《集韻》補內切,音背。《趙古則六書本義》八,音背,分異也,象分開相八形,轉爲布拔切,少隂數也。又《韻補》叶筆別切,音。《張衡·舞賦》聲變諧集,應激成節。度終復位,以授二八。又《韻補》叶必益切,音璧。《張衡·西京賦》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白日未及移,巳獮其什七八。又八八。《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唐書·李懷光傳》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爲後。漢典考證:〔《

【还】《篇海類編》音浮。又音否。俗作還字,非。(還)《唐韻》戸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音環。《說文》復也。《玉篇》反也。《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註》反也。又《正韻》退也,歸也。《儀禮·鄕飮酒禮》主人答拜還,賔拜辱。《註》還,猶退也。《前漢·高帝紀》還守豐。又《灌嬰傳》還定三秦。又顧也。《左傳·昭二十年》無所還忌。《註》還,猶顧也。又償也。《老子·道德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又大還、小還,日至之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女紀,是謂大

【要义】要旨;重要的意义。宋曾巩《与王深甫书》:“此吾徒所学之要义,以相去远,故略及之。”《老残游记》第十八回:“不必惜费,总要破案为第一要义。”鲁迅《彷徨·伤逝》:“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漫天】1.形容水势特别盛大。《书·尧典》“浩浩滔天”孔传:“浩浩盛大若漫天。”孔颖达疏:“天者,无上之物;漫者,加陵之辞,甚其盛大,故云‘若漫天’也。”2.谓罪恶极大。《史记·五帝本纪》:“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张守节正义:“共工善为言语,用意邪僻也。似於恭敬,罪恶漫天,不可用也。”3.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他矁一矁漫天尘土桥先断:喝一声拍岸惊涛水逆流。”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

【诀】《唐韻》《集韻》《韻會》古穴切,音玦。《說文》訣別也。《增韻》辭也。《史記·吳起傳》東出衞郭門,與其母訣。《後漢·雷義傳》輕行相候,以展訣別。又《玉篇》死別也。《類篇》絕也。《通俗文》與死者辭曰訣。《唐書·李勣傳》生死永訣。又《說文》法也。《韻會》方術要法謂決定不疑也。《列子·說符篇》衞人有善數者,以訣喩其子。《魏書·釋老志》大禹聞長生之訣。又《韻會》通作決。《前漢·蘇武傳》李陵與武決去。《註》決,別也。又《韻會小補》呼決切,音血。怒訶也。又《集韻》涓惠切,音桂。決也。又叶居悸切,音季。《陸機·愍思賦》望

【七】《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又姓。明七希賢。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桼

【处】《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

【心理】1.心中包含的情理;思想感情。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世人心理如是,安得不江河日下耶!”杨沫《花蕊》:“爱花、观花和欣赏音乐,这都和爱美的心理分不开。”2.我国古代哲学名词。谓心与理。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於后世者,正在於是。”3.心理学名词。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内心活动的总称。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一同】1.古谓方百里之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杜预注:“一同,方百里。”《国语·楚语上》:“齐桓、晋文,皆非嗣也,还軫诸侯,不敢淫逸……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淮南子·本经训》:“古者天子一畿,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高诱注:“方百里为同。”2.一统;统一。《墨子·尚同中》:“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魏书·临渭氐苻健传》:“关中周、汉旧都,形胜之国,进可以一同天下,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