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间朗朗罗心胸,咄嗟不待鼛鼓冬

百间朗朗罗心胸,咄嗟不待鼛鼓冬

诗句读音
百间朗朗罗心胸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bǎijiān|jiànlǎng lǎng2xīn xiōng
咄嗟不待鼛鼓冬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冬
拼音: duō jiēbù dàigāo gǔdōng

百间朗朗罗心胸,咄嗟不待鼛鼓冬释义

【百】〔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陌切,音伯。《說文》十十也。从一白。數十十爲一百。百,白也。十百爲一貫。貫,章也。《徐曰》章,以詩言之一章也。百亦成數。會意字。《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又眾多也。《易·繫辭》百官以治。《書·堯典》平章百姓。《後漢·明帝紀》百蠻貢職。又百里,劒名。百錬,刀名。見《古今注》。又百鷯。鳥名。見《大戴禮》。又百足,蟲名。《博物志》百足,一名馬蚿。又百合,草名。《譚子化書》山蚯化爲百合。又地名。隋百泉縣,唐百文縣。又國名。《北史·百濟傳》百濟

【间】〔古文〕《唐韻》古閑切《集韻》《韻會》居閑切《正韻》居顏切,音蕑。《說文》隙也。从門从月。會意,亦形。《徐鍇曰》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也。《禮·樂記》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莊子·山木篇》周將處夫材不材之閒。又《史記·郭解傳》洛陽人有相讐者,邑中賢豪,居閒以十數,終不聽。《註》居中爲他道和輯之。《周語》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於戎、翟之閒。又容也。《禮·文王世子》凡待坐於大司成者,遠近閒三席。《註》閒,猶容也。《前漢·文帝紀》願請閒。《師古註》閒,容也。猶今言中閒也。請容暇之頃,當有所也。又也。《

【朗朗】明亮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唐张籍《关山月》诗:“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清龚自珍《宥情》:“异哉!其心朗朗乎无滓,可以逸尘埃而登青天。”袁鹰《十月长安街》诗:“曈曈红日,朗朗乾坤,万里长空,宽广大道。”2.形容声音清晰响亮。唐韩愈《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惟有王勃端坐船上,毫无惧色,朗朗读书。”《红楼梦》第八二回:“寳玉把这章先朗朗的念了一遍。”茅盾《子夜》四:“那位青年的声

【罗】《廣韻》魯何切《集韻》《韻會》良何切《正韻》朗何切,音蘿。《說文》以絲罟鳥。古者芒氏初作羅。《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註》謂羅絡之。《詩·王風》雉離於羅。《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又《類篇》帛也。《釋名》羅文,疎羅也。《戰國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又《廣雅》羅,列也。《楚辭·九歌》羅生兮堂下。《註》羅列而生。又國名。《左傳·桓十二年》羅人欲伐之。《註》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又水名。《史記·屈原傳》遂自投汨羅。《註》汨水在羅,故曰汨羅。又新羅,東夷國名。《唐書·東夷傳》新羅,弁韓苗裔也,居

【心胸】犹心中,内心。《后汉书·隗嚣传》:“今孺卿当成败之际,遇严兵之锋,可为怖慄,宜断之心胸,参之有识。”宋王安石《送吴显道南归》诗:“君今幸未成老翁,二十八宿罗心胸。”茅盾《子夜》一:“一种说不出的厌恶,突然塞满了吴老太爷的心胸。”2.胸怀,胸襟。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唐杜甫《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诗之一:“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我自露臺上凭栏闲眺,颇觉得心胸开豁。”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十一章:“她对老黄提了意见,老黄思想有抵触,心胸

【咄嗟】叹息。晋葛洪《抱朴子·勤求》:“令人怛然心热,不觉咄嗟。”宋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清昭槤《啸亭杂录·平定回部本末》:“士卒尽没,雅将军咄嗟无他策。”2.犹呼吸之间。谓时间仓卒;迅速。晋左思《咏史》诗之八:“俛仰生荣华,咄嗟復彫枯。”《北齐书·李浑传》:“若简练驍勇,衔枚夜袭,径趣营下,出其不意,咄嗟之间,便可擒殄。”元乔吉《小桃红·绍兴于侯索赋》曲:“一郡居民二十万,报平安,秋粮夏税咄嗟儿办。”郭沫若《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蒋接连问了两

【不待】1.用不着;不用。《尹文子·大道上》:“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唐韩愈《处士卢君墓志铭》:“处士少而孤,母夫人怜之,读书学文,皆不待强教,卒以自成。”《老残游记》第十四回:“那死人,更不待説,漂的满河都是。”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三八》:“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2.不想;不愿意。

【鼛鼓】大鼓。古代用于奏乐。《淮南子·主术训》:“当此之时,鼛鼓而食,奏《雍》而彻。”高诱注:“鼛鼓,王者之食乐也。”《镜花缘》第八四回:“我用音乐:鼛鼓,萧韶;文具:金简,玉砚。”2.大鼓。古代用于役事。《诗·大雅·緜》:“百堵皆兴,鼛鼓弗胜。”高亨注:“鼛鼓,一种大鼓。在众人服力役的时候,要打起鼛鼓来催动工作。”《宋书·乐志一》:“长丈二尺者曰鼛鼓,凡守备及役事则鼓之。”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记》:“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召。”清唐孙华《开河行》:“千锹万鍤听鼛鼓,三丈河身八尺土。”典

【冬】〔古文〕《唐韻》《集韻》《韻會》都宗切,篤平聲。《說文》四時盡也。《禮·月令》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樂記》冬,藏也。《前漢·律歷志》冬,終也。《白虎通》冰霜,冬之也。《鶡冠子·環流篇》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又姓。《韻會》前燕有司馬冬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