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见毫厘,万象入眉睫

百里见毫厘,万象入眉睫

诗句读音
百里见毫厘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bǎi lǐjiàn|xiànháo lí
万象入眉睫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wàn xiàngrùméi jié

百里见毫厘,万象入眉睫释义

【百里】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宋苏轼《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永公‘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百里之命”。3.亦谓地小。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毫厘】并称。泛指长度、尺寸。唐柳宗元《梓人传》:“计其毫釐,而构大厦。”2.指毡毯之类毛织物。《敦煌曲子词·<长相思>之三》:“作客在江西,得病卧毫釐。”3.比喻极微细。毫、釐均是微小的量度单位。晋葛洪《抱朴子·汉过》:“官高势重,力足拔才,而不能发毫釐之片言,进益时之翘俊也。”金王若虚《君事实辨》:“近代诸儒以道学相高尚,论古人毫釐必计。”清赵翼《赠写照沉照》诗:“写照乃以人为的,毫釐差輒谬千里。”瞿秋白《饿乡纪程》八:“工业品却应有尽有,形式上看来和‘西洋’货无毫厘差别。”

【万象】间一切事物或景象。南朝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唐杜甫《宿白沙驿》诗:“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明何景明《待曙楼赋》:“忻万象之昭晰,张群方之幽黝。”冰心《三寄小读者》十:“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典

【入】《唐韻》人執切《集韻》《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任入聲。《說文》內也。《玉篇》進也。《禮·少儀》事君,量而後入。《檀弓》孟獻子比御而不入。《註》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猶不入寢也。又《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吳。《傳》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註》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順,非王命而入人國也。又《廣韻》納也,得也。又《增韻》沒也。又《楞嚴經》六入謂六塵,卽眼入色,耳入聲也。又《敎坊記》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漢典考證:〔《檀弓》孟子比御而不入。〕 謹照原書孟子改爲孟獻子。 考

【眉睫】1.眉毛和睫毛。亦泛指人的形貌。《庄子·庚桑楚》:“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孔丛子·抗志》:“有龙穆者,徒好饰弄辞説,观於坐席,相人眉睫,以为之意,天下之浅人也。”宋司马光《和吴冲卿崇文宿直并寄邵不疑》:“细蝇绕眉睫,驱吓不可攘。”叶圣陶《穷愁》:“松母喜溢眉睫,额手言曰:‘岂松儿已释归耶?’”2.指人的脸色、眼色。《魏书·崔亮传》:“亮曰:‘弟妹飢寒,岂可独饱?自可观书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3.比喻切近。《韩非子·用人》:“不去眉睫之祸,而慕賁育之死。”宋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诗:“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