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

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

诗句读音
青山八阵图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qīng shānbā zhèn tú
白马双旌队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bái mǎshuāng jīng4

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释义

【青山】的山岭。《管子·地员》:“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唐徐凝《别白公》诗:“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一见我这里青山隐隐,緑水迢迢,便问我借与他居住。”海默《我的引路人》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2.指归隐之处。唐贾岛《答王建秘书》诗:“白髮无心镊,青山去意多。”宋范仲淹《寄石学士》诗:“与君尝大言,定作青山隣。”严复《送沉涛园备兵淮扬》诗之一:“相看白髮盈头出,长恐青山与愿违。”3.山名。一名青林山。南朝诗人谢朓曾卜居于此,故又称谢公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

【八阵图】的一种阵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晋书·桓温传》:“初,诸葛亮造八阵图於鱼腹平沙之下,纍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唐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遗址传说不一:(1)《水经注·沔水》谓在陕西沔县东南诸葛亮墓东。(2)《水经注·江水》、《太平寰宇记》谓在四川奉节县南江边。(3)《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谓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牟弥镇。后以比喻巧妙难测的谋略。明王錂《春芜记·诉怨》:“纵是那八阵图怎施灵异,六出计漫

【白马】白色的马。《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地有白马四。公嬖向魋。魋欲之。”三国魏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羈,连翩西北驰。”明高濂《玉簪记·闹会》:“分经来白马,洗鉢起黄龙。”方然《白色花·报信者》:“我底白马哟!大风来了,别让细砂与你长长的鬃毛蒙住你底眼睛。”2.古代用白马为盟誓或祭祀的牺牲。《史记·吕太后本纪》:“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騂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於神明者也

【双旌】1.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节度使掌总军旅,顓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2.泛指高官之仪仗。唐李商隐《为怀州李中丞谢上表》:“赐以竹符之重,遂使霍氏固辞之第,早建双旌。”徐炯注:“双旌唯节度领刺史者有之,诸州不与焉。今则通用为太守之故事矣。”元刘忠之《太常引·送郭复斋》词:“何处望双旌,泛千里孤舟月明。”明王世懋《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诗:“玉检金泥出大庭,双旌万里去冥冥。”3.借指高官。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倘或

【队】《唐韻》《集韻》《韻會》徒對切《正韻》杜對切,音憝。《說文》从高隊也,失也。又《玉篇》部也。百人也。《廣韻》羣隊也。《左傳·文十六年》楚子乗馹,會師於臨品,分爲二隊。《註》隊,部也。兩道攻之。《司馬相如·上林賦》車按行,騎就隊。又《集韻》《正韻》直類切,音懟。《集韻》落也。《禮·檀弓》退人若將隊諸淵。又《樂記》上如抗,下如隊。《釋文》隊,直媿反。《左傳·成十二年》俾隊其師。《集韻》本作墜。亦作隧。又《集韻》徐醉切,音遂。與隧同。詳隧字註。又《前漢·王莽傳》分爲六尉六隊。《註》隊,音遂。又《天子傳》得絕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