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陂边破茅屋,乱书堆里老儒生

白水陂边破茅屋,乱书堆里老儒生

诗句读音
白水陂边破茅屋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入一屋
拼音: bái shuǐbēi|pí|pōbiānpòmáowū
乱书堆里老儒生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luànshū1lǐ lǎorú shēng

白水陂边破茅屋,乱书堆里老儒生释义

【白水】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杨伯峻注:“‘有如白水’即‘有如河’,意谓河神鉴之,《晋世家》译作‘河伯视之’是也。”后遂用作誓词,表示信守不移。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元王恽《玉堂嘉话》卷四:“谓予不信,鉴时人皦日之辞;弗与同心,如文公(晋文公)白水之誓。”太平天囯杨秀清《果然忠心》诗之三:“个个披肝盟白水,人人沥胆矢丹心。”刘师培《文说》:“以‘青云’为得志,以‘白水’为誓词。”2.泛指清水。晋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二:“白水过庭激,緑槐夹门植。”唐杜甫

【陂】《唐韻》彼爲切《集韻》《韻會》班麋切《正韻》逋眉切,音。《說文》阪也。一曰池也。《玉篇》澤鄣也。《風俗通義》陂者,繁也。言因下鍾水,以繁利萬物也。今陂皆以漑灌。《書·禹貢》九澤旣陂。《禮·月令》毋竭川澤,母漉陂池。《註》畜水曰陂。又地名。《左傳·成四年》許人敗諸展陂。《註》展陂,許地。又《昭十三年》次于魚陂。《註》竟陵縣城西北有甘魚陂。又《正字通》黃陂,縣名,今黃州府。又《前漢·禮樂志》騰雨師,洒路陂。《註》路陂,路傍也。又《集韻》或作波。《史記·貨殖傳》水居千石魚陂。又《灌夫傳》陂池田園。《前漢書》作波

【边】〔古文〕《集韻》《韻會》《正韻》眠切,音編。《玉篇》畔也,邊境也。《禮·玉藻》其在邊邑。《註》邊邑,九州邊鄙之邑。《左傳·成十三年》蕩搖我邊疆。又《正韻》旁近也。《前漢·高帝紀》齊邊楚。又側也。《禮·檀弓》齊衰不以邊坐。《疏》喪服宜敬,起坐宜正,不可著齊衰而偏坐也。又邊璋,半文飾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邊璋七寸。又姓。周大夫邊伯之後。南唐有邊鎬。《說文》作。漢典考證:〔《左傳·成十三年》搖蕩我邊疆。〕 謹照原文搖蕩改蕩搖。 考證:〔《左傳·成十三年》搖蕩我邊疆。〕 謹照原文搖蕩改蕩搖。

【破】〔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普過切,頗去聲。壞也,剖也,裂也,劈也,坼也。《正字通》凡物壞,及行師敗其軍,奪其地,皆曰破。說文專訓石碎,泥。又《韻會》曲破,樂名。樂書云:唐明皇天寶,樂章多以邊地名曲。如伊州,甘州之類。曲終繁聲,名爲入破。又《字彙補》披義切,音媲壞也。又叶博屑切,音鷩。《呂覽》膏以明自煎,鐸以聲自穴。翠以羽殃身,蚌以珠致破。

【茅】《唐韻》莫交切《韻會》謨交切,音貓。《說文》管也。《易·泰卦》拔茅連茹。《詩·召南》白茅包之。《書·禹貢》包匭菁茅。《蔡邕·獨斷》天子大社,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之,謂之授茅土。《左傳·宣十二年》前茅慮無。《註》時楚以茅爲旌識。又國名。《左傳·襄二十四年》凡、蔣、郉、茅。《註》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鄕。又享名。《史記·魏世家註》脩武軹縣有茅亭。又門名。《說苑》楚太子立于茅門之外。又山名。《晉書·許邁傳》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又姓。《通志·氏族略》茅氏,周公之後,子孫以國爲氏,秦有茅焦。又《韻補》迷侯切

【屋】〔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烏谷切,音沃。《說文》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也。《風俗通》止也。《集韻》具也。《玉篇》居也,舍也。《詩·秦風》在其板屋。《周禮·地官》考夫屋。《註》夫三爲屋,屋三爲井,出地貢者,三三相任。又田不耕者,出屋粟。又車蓋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圍漢王滎陽,紀信誑楚,乗黃屋車,傅左纛。又夏屋,大俎也。《詩·秦風》於我乎,夏屋渠渠。《註》夏,大也。渠渠,俎深廣貌。又《禮·雜記》諸侯素錦以爲屋,士輤葦席以爲屋。《註》小帳覆棺者。又地名。《春秋·隱八

【乱】《正字通》俗亂字。(亂)〔古文〕《唐韻》郞段切《集韻》《韻會》《正韻》盧玩切,鑾去聲。紊也。《爾雅·釋詁》亂,治也。《說文》从乙。乙,治之也。《玉篇》理也。《書·臯陶謨》亂而敬。《孔傳》有治而能敬謹。又《盤庚》亂越我家。《梓材》厥亂爲民。《洛誥》四方迪亂,亂爲四輔。《立政》丕乃俾亂之類,皆訓治也。又不治也,凡事物不理皆曰亂。《爾雅·釋訓》夢夢,訰訰,亂也。《書·周官》制治於未亂。《周禮·地官》司虣掌憲巿之禁令,禁其鬥囂與其虣亂。又兵寇也。又事未定之時。《禮·檀弓》仲梁子曰:夫婦方亂。《註》喪次男女哭位未成

【堆】《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回切,對平聲。聚土也。《楚辭·九歎》陵魁堆以蔽視兮。又舍也。《戰國策》鍾期堆琴。《註》猶論語舍瑟也。又地名。《前漢·地理志》蜀守李冰,鑿離堆以息水患。堆,一作。又灩澦堆,在蜀夔州。《杜甫詩》故馮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灩澦堆。又鳥名。驪山有鳥,名阿濫堆。唐宗御玉笛,以其聲翻爲曲。《張祐詩》至今風俗驪山下,村笛猶吹阿濫堆。又灰堆。《金坡遺事》吳俗,除夜將曉,婢僕持杖擊糞壤,致詞祈利市,謂之打灰堆。 《史記》作碓。《漢書》作。俗作塠。

【里老】指里长。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那官人里老安排的东西,他看也不看。”明沉榜《宛署杂记·奶口》:“与其责之里老,而致其雇选相欺,孰与实令坊廓,悉选所有而送之乎?”清余敏绅《饥民谣》:“詔令减价更賑荒,里老奉行开户口。”参见“里长”。

【儒生】儒士,通儒家经书的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餘人。”汉王充《论衡·超奇篇》:“故夫能説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列子·周穆王》:“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唐元结《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郁达夫《读陈孝威<上罗斯福总统书>后感》诗:“儒生未必全无用,纸上谈兵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