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留得吟诗友,每见郎君勉读书

白头留得吟诗友,每见郎君勉读书

诗句读音
白头留得吟诗友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四十四有
拼音: báitóuliúdé|děi|deyín shīyǒu
每见郎君勉读书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měijiàn|xiànláng jūn3dú shū

白头留得吟诗友,每见郎君勉读书释义

【白】〔古文〕《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又《禮·檀弓》殷人尚白。又《增韻》素也。潔也。《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又《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又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

【头】〔古文〕《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音投。《說文》首也。《禮·玉藻》頭容直。《釋名》頭,獨也,於體高而獨也。又古者謂一人爲一頭。《春秋元命苞》十紀,其一曰九頭紀,卽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又《儀禮·士相見禮》贄,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註》頭,陽也。《疏》執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殺之。雖死猶尚左,以從陽也。又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註》豎,小吏,名頭須。又藥名。《本草綱目》百頭,貫衆也。一名鴟頭。《陶弘景曰》葉似大蕨,毛芒似老鴟頭。又《唐韻》《正韻》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吟诗】1.作诗。宋孔平仲《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苏軾以吟诗有讥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清杜濬《一杯叹》诗:“坐使吟诗作赋兴索然,眼见斯文从此废。”2.吟诵诗歌。茅盾《子夜》九:“吟诗的杜新箨也看见了,放下筷子,站起来招呼。”巴金《雪》第一章:“原来他们斜对面座位上的一个有八字胡的中年人正在摇头摆脑地吟诗。”

【每】《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又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又貪也。《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註》孟康曰:每,貪也。《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註》每有枚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郎君】二千石以上官员得任其子为郎,后来门生故吏因称长官或师门子弟为郎君。《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外嘉郎君谦下之德,内幸顽才见诚知己。”张铣注:“郎君为炳也……炳父宠为大尉,璩尝事之,故呼曰郎君。”《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天子以张翕有遗爱,乃拜其子湍为太守。夷人懽喜,奉迎道路。曰:‘郎君仪貌类我府君。’”2.通称贵家子弟为郎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唐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诗之一:“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清蒲松龄《

【勉】《唐韻》亡辨切《集韻》《韻會》《正韻》美辨切,音免。《說文》强也。从力,免聲。《廣韻》勖也,勸也。《增韻》勤也。《禮·表記》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又通作免。《前漢·薛宣傳》宣因移書勞免之。又《谷永傳》閔免遁樂。《註》師古曰:閔免,猶黽勉也。

【读书】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唐韩愈《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四:“正是王先生的声音,原来王先生在读书哩。”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孔颖达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葵丘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4.上学;学习功课。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