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相惊当历耳,三江五湖作疮痏
诗句 | 读音 |
---|---|
三江五湖作疮痏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sān jiāng wǔ húzuòchuāng wěi |
百姓相惊当历耳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六止 拼音: bǎi xìngxiāng|xiàngjīngdāng|dànglìěr |
百姓相惊当历耳,三江五湖作疮痏释义
【三江五湖】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淮南子·本经训》:“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汉书·沟洫志》:“﹝禹﹞於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淮南子·地理志下》:“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三江五湖,浩汗无涯。”参见“三江”。2.江河湖泊的泛称。《尸子》卷下:“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崑崙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宋孔武仲《瓜步阻风》诗:“三江五湖歷已尽,势合平夷反齟齬。”《诗刊》1977年第9期:“好响一面铜鼓,撼千峰万岭,震三江五湖。”
【作】〔古文〕胙《唐韻》則洛切《集韻》《韻會》《正韻》卽各切,臧入聲。興起也。《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又振也。《書·康誥》作新民。又造也。《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詩·鄘風》定之方中,作于楚宮。又爲也。《詩·鄭風》敝予又改作兮。又始也。《詩·魯頌》思馬斯作。又坐作。《周禮·夏官》大司馬敎坐作進退之節。又將作,秦官名。《前漢·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宮室。又作猶斮也。《禮·內則》魚曰作之。《註》謂削其鱗。又汨作,逸書篇名。又姓。漢涿郡太守作顯。又與詛同。怨謗也。《詩·大雅》侯作侯祝。又《集韻
【疮痏】;伤痕。汉焦赣《易林·噬嗑之益》:“斧斤所斫,疮痏不息。”晋葛洪《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尘於白珪,生疮痏於玉肌。”《旧唐书·僖宗纪》:“豺狼貽朝市之忧,疮痏及腹心之痛。”宋洪迈《夷坚丁志·洛中怪兽》:“西洛市中忽有黑兽,髣髴如犬,或如驴,夜出昼隐。民间讹言能抓人肌肤成疮痏。”明归有光《与沉敬甫》:“儘有一篇好者,却排几句俗语在前,便触忤人。如好眉目,又着些疮痏可恶。”清龚自珍《明良论四》:“人有疥癣之疾则终日抑搔之,其疮痏则日夜抚摩之。”2.指生疮疡。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小有蟆蚋、浮尘、蜘蛛、蛒
【百姓】百官。《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清陈鳣《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盘庚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
【相】《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
【惊】《集韻》呂張切,音良。悲也。又《集韻》力讓切,音諒。義同。或作悢。(驚)《唐韻》《集韻》舉卿切《正韻》居卿切,音京。《說文》馬駭也。《玉篇》駭也。《易·震卦》震驚百里。《詩·大雅》震驚徐方。《老子·道德經》得之若寵,失之若辱,是謂寵辱若驚。又叶居陽切,音姜。《張籍·祭韓愈詩》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釣車擲長綫,有獲齊驩驚。
【当】〔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郞切,黨平聲。《說文》田相値也。从田,尚聲。又《玉篇》任也。《論語》當仁不讓於師。《晉語》夫幸,非福非德不當雍。《註》當,猶任也。又《廣韻》敵也。《禮·王制》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又直也。《禮·內則》妻不在,妾御莫敢當夕。又遇也。《左傳·昭七年》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禮·曲禮》當食不歎。又適可也。《易·履卦》夬履貞厲,位正當也。《左傳·哀元年》逢滑當公而進。《註》當公
【历】〔古文〕《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狼狄切,音靂。《說文》過也。一曰經歷。《書·梓材》殺人歷人。《註》歷人者,罪人所過。《前漢·天文志》合散犯守,陵歷鬭食。《韋昭註》自下往觸之曰犯,居其宿曰守,經之爲歷,突掩爲陵,星相擊爲鬭。又次也。《禮·月令》季冬,命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註》歷,猶次也。又盡也。謂徧及之也。《書·盤庚》歷告爾百姓于朕志。《前漢·劉向傳》歷周唐之所進以爲法。《師古註》歷謂歷觀之。又踰也,越也。《孟子》不歷位而相與言。《大戴記》竊盜歷法妄行。又疎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齞脣歷齒。《註》
【耳】《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音洱。《說文》主聽也。《易·說卦》坎爲耳。《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也。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又《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