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雉金城十仞池,天声遐憺远戎知
诗句 | 读音 |
---|---|
百雉金城十仞池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五支 拼音: bǎi zhìjīn chéngshírènchí |
天声遐憺远戎知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五支 拼音: tiān shēngxiádànyuǎn róngzhī|zhì |
百雉金城十仞池,天声遐憺远戎知释义
【百雉】1.指城墙的长度达三百丈。是春秋时国君的特权。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礼记·坊记》:“都城不过百雉。”郑玄注:“雉,度名也,高一丈,长三丈。”《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史记·孔子世家》:“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2.指宫城围墙长三百丈。唐太宗《帝京篇》之一:“綺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餘。”3.借指城墙。晋葛洪《抱朴子·君道》:“云梯乘於百雉之上,皓刃交於象魏之下。”唐刘禹锡《机汲记》:“予謫居之明年,主人授馆於百雉之内。
【金城】1.指坚固的城。《管子·度地》:“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閬。地高则沟之,下则隄之,命之曰金城,树以荆棘,上相穡著者,所以为固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建金城其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李贤注:“金城,言坚固也。”《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燕都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清郑燮《念奴娇·金陵怀古·石头城》词:“千里金城迴不尽,万里洪涛喷薄。”2.京城。《文选·张协<咏史>》:“朱轩曜金城,供帐临长衢。”刘良注:“金城,长安城也。”《旧唐书·东夷传·新罗》:“王之所居曰
【十】《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音拾。《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易·繫辭》天九地十。《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又《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又《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仞】《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而振切,音刃。《孔安國曰》八尺曰仞。《禮·祭義》築宮仞有三尺。《前漢·賈誼傳》鳳凰翔於千仞。又度深曰仞。《左傳·昭三十二年》仞溝洫。又與認通。《列子·天瑞篇》天地萬物不相離,仞而有之,皆惑也。《註》仞卽認。《淮南子·人閒訓》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敗。又與牣通。滿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充仞其中。又地名。《左傳·文十六年》楚子貝自仞以伐庸。《註》仞入庸道。 一作軔。《孟子》掘井九軔。 《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爲仞,中人之身,長八尺,兩臂尋之,亦八尺,兩足步之,亦八尺。度高
【池】《廣韻》直離切《集韻》《正韻》陳知切《韻會》除知切,音馳。《說文》治也。孔安國曰:停水曰池。《周禮·秋官》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註》謂陂障之水道也。《禮·月令》毋漉陂池。《註》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又城塹曰溝池。《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班固·西都賦》呀周池而成淵。《註》城有水曰池。又朝夕池,海也。《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註》蘇林曰:以海水朝夕爲池。又咸池,天神也。《東方朔·七諫》屬天命而委之咸池。又咸池,黃帝樂名。又堯樂名,大咸亦曰咸池。《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咸池以祭地示。《
【天声】天上的声响,如雷声、风声等。汉扬雄《甘泉赋》:“登长平兮雷鼓礚,天声起兮勇士厉。”唐李白《古风》之七:“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2.指佛音。唐孟郊《读经》诗:“海萍国教异,天声各泠泠。”3.比喻盛大的声威。汉班固《封燕然山铭》:“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唐崔日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暂劳期永逸,赫矣振天声。”章炳麟《民报纪念祝词》:“自兹以后,惟不懈益厉,为民斗杓,以起征胡之鐃吹,流大汉之天声。”典
【遐】《唐韻》胡加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加切,音霞。《說文》遠也。《書·太甲》若陟遐必自邇。《楚辭·遠遊》氾容與而遐舉兮。又與何通。《詩·小雅》遐不謂矣。又《大雅》遐不作人。又叶寒歌切,音何。《左思·魏都賦》閑居隘巷,室邇心遐。富仁寵義,職競弗羅。又叶洪孤切,音胡。《揚子·太經》缺船跋車,其害不遐。漢典考證:〔《楚辭·九章》氾容與而遐舉兮。〕 謹照原書九章改遠遊。 考證:〔《楚辭·九章》氾容與而遐舉兮。〕 謹照原書九章改遠遊。
【远戎】少数民族。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彰天瑞之休显,照远戎之来庭。”唐张九龄《酬赵二侍御史西军赠两省旧寮之作》诗:“顾已尘华省,欣君震远戎。”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