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礴跨岷峨,巍蟠限蛮貊
磅礴跨岷峨,巍蟠限蛮貊释义
【巍】《廣韻》《集韻》《韻會》語韋切。音嵬。《說文》高也。从嵬委聲。《廣韻》高大貌。《論語》巍巍乎唯天爲大,唯堯則之。《傅樂府》我皇敘羣材,洪烈何崔巍。又通作魏。《莊子·天下篇》魏然而已。《註》獨立貌。 《集韻》或作嵬。 《說文》牛威切。《徐鉉曰》今人省山,以爲魏國之魏。○按《集韻》巍或作嵬,通作魏。《正韻》七灰,巍嵬魏收,魏註引《莊子》魏然而已。七隊獨收魏,魏姓魏國不借巍。《吳元滿·總要》附會《說文》魏音胃,以《周禮》象魏之魏,魏姓魏國皆作巍,非。巍字作从委从嵬。
【蟠】《唐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音煩。《爾雅·釋蟲》蟠,婦。《註》甕器底蟲。又《韻會》蒲官切,音盤。伏也,曲也,屈也。《揚子·太經》龍蟠于泥。又委也。《禮·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蟠于地。又蟠木。《大戴禮》乗龍而至四海,東至于蟠木。 通作盤。《袁公·諸葛亮贊》初九龍盤。又《集韻》蒲波切,音婆。《陸雲·贈鄭曼季詩》所謂伊人,在澗之阿。虎質山嘯,龍輝淵蟠。
【限】《廣韻》乎切《集韻》《韻會》《正韻》下切,音硍。《說文》阻也。《玉篇》界也,度也,齊也。《易·艮卦》九三艮其限。《註》限,身之中也。三當兩象之中,故曰艮其限。《戰國策》南有巫山黔中之限。《史記·平準書》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又《說文》一曰門榍也。《玉篇》閾也。《廣韻》與通,門閾也。又《集韻》《正韻》魚懇切,音峎。《集韻》切急意也。又《韻會小補》胡艮切,音恨。《釋名》艮,限也。時未可聽物生,限止之也。又叶胡蹇切,音峴。《顏延之·陶潛誄》度量難鈞,進退可限。長卿棄官,稚賔自免。又叶形甸切,音現。《蘇轍·送孫
【蛮貊】亦作“蛮貉”。亦作“蛮貃”。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汉桓宽《盐铁论·通有》:“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卭筰之货致之东海。”唐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威声振蛮貊,惠化钟华阳。”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包顺》:“按包公在当日已名动蛮貊如此。”原注:“指西羌于龙呵归汉,慕包拯名,乞姓包事。”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蛮貃无知,没我恩德,虏运将絶,腥羶秽朝。”
【磅礴】广大无边貌。晋陆机《挽歌》之二:“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间。磅礴立四极,穹崇效苍天。”《宋史·乐志八》:“坱圠无垠,磅礴罔测。”清龚自珍《黄山铭》:“走其一支,南东磅礴。”梁启超《论国家思想》:“中国地形,平原磅礴,阨塞交通,其势自趋于统一。”2.气势盛大貌。唐沉佺期《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诗:“磅礴压洪源,巍峨壮清昊。”宋叶适《滕季度墓志铭》:“事抑道扬,身隐名彰。磅礴氤氲,復归其真。”徐迟《凤翔》:“一切都是新鲜的,热烈的,美妙的,光明的,欢乐的,振奋人心的,气势磅礴的。”3.混同;充满。唐
【跨】《唐韻》《正韻》苦化切《集韻》《韻會》枯化切,音胯。《說文》渡也。《玉篇》越也。《左傳·昭十三年》康王跨之。《註》過其上。又《廣韻》兩股閒也。《詩·魯頌》有驈有黃。《傳》驪馬白跨曰驈。《疏》郭云:髀閒也。倉頡篇云:兩股閒也。又《廣韻》《集韻》《正韻》苦故切,音庫。踞也。《晉語》不跨其國。《註》猶踞也。《史記·李斯傳》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又《史記·司馬相如傳》跨野馬。《註》索隱曰:跨,乗之也。又《廣韻》苦瓜切《集韻》《韻會》《正韻》枯瓜切,音誇。吳人云坐曰跨。《類篇》大坐也。又《廣韻》《集韻》《韻會
【岷峨】和峨眉山的并称。南朝梁江淹《建平王让右将军荆州刺史表》:“水交沅澧,山通岷峨,襟带百县,縈抱七州。”《周书·静帝纪》:“虽復岷峨投袂,翻成陵夺之威;漳滏勤王,无救宗周之殞。”2.特指峨眉山。以其在岷山之南,故称。唐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廻首岷峨半天黑,传觴接膝何由得。”宋苏轼《满庭芳》词:“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清姚鼐《左仲郛浮渡诗序》:“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一说岷为青城山;峨为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