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人为公恨,不见相承平
诗句 | 读音 |
---|---|
邦人为公恨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去二十七恨 拼音: bāngrén wéigōnghèn |
不见相承平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bù|fǒujiàn|xiànxiāng|xiàngchéng píng |
邦人为公恨,不见相承平释义
【邦】〔古文〕邫《唐韻》博江切《集韻》《韻會》悲江切,音梆。《說文》國也。《周禮·天官》大宰掌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註》大曰邦,小曰國。又《釋名》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書·蔡仲之命》乃命諸王邦之蔡。又姓。《正字通》明有邦嚴。又叶卜工切,音崩。《詩·小雅》以畜萬邦,叶上訩。《又》保其家邦。叶上同。又《大雅》御于家邦。叶上恫,凡《詩》《易》邦字同此音。
【人为】1.犹为人。《礼记·乐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孔颖达疏引庾蔚之曰:“人为,犹为人也。言为人作法节也。”2.人力所为,与天然、自然相对。汉扬雄《法言·问明》:“命者,天之命也,非人为也。”明高启《偃松行》:“左伸右屈多异态,天自出巧非人为。”孙中山《社会主义的分析》:“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3.人造成的。如:人为的障碍;人为的困难。
【公】〔古文〕《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韻會》沽紅切,音工。《說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厶音私。《韓非曰》自營爲厶,背厶爲公。《徐曰》會意。《爾雅·釋言》無私也。《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又《玉篇》方平也,正也,通也。又《禮·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爲公。《註》公猶共也。又爵名,五等之首曰公。《書·微子之命》庸建爾于上公。又三公官名。《韻會》周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漢末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東漢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又官所曰公。《詩·召南》退食自公。又父曰公。《列子·黃帝篇》家公執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相】《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
【承平】相承;太平。《汉书·食货志上》:“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鉅万,而贫弱俞困。”唐鲍防《杂感》诗:“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明王琼《双溪笔记》:“畿内、山东地方,因承平日久,物产繁盛。”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三:“只可惜在承平时候,成都地方不比梁山泊,所以没有出头做一番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