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枯半嫩小枝斜,节风阴石皆法则

半枯半嫩小枝斜,节风阴石皆法则

诗句读音
半枯半嫩小枝斜平仄: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九麻
拼音: bàn1nènxiǎozhī|qíxié
节风阴石皆法则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仄 平
拼音: jié fēngyīn shíjiēfǎ zé

半枯半嫩小枝斜,节风阴石皆法则释义

【半】《唐韻》《集韻》《韻會》博漫切,般去聲。《說文》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爲物大,可以分也。《易·繫辭》思過半矣。《禮·學記》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韓非子·內儲篇》疑也者,以爲可者半,不可者半。又《集韻》《韻會》《正韻》普半切,音泮。大片也。《前漢·李陵傳》令軍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註》師古曰:半,讀曰判。判,大片也。又《韻補》叶眠切,音鞭。《道藏謌》遊雲落太陽,颰景凌三天。千秋似淸旦,萬歲猶日半。

【枯】《唐韻》苦胡切《集韻》《韻會》《正韻》空胡切,音刳。《說文》槀木也。《史記·諸侯表》摧枯朽者易爲力。又《周禮·天官·鄭註》童枯不稅。《疏》山林不茂爲童,山澤無水爲枯。又《集韻》後五切,音戸。竹名。通作楛。詳楛字註。又叶苦禾切,音科。《黃庭經》金鈴朱帶坐婆娑,調血理命身不枯。

【嫩】《字彙》與媆同。《杜甫詩》紅入桃花嫩。《正字通》俗媆字。

【枝】《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說文》木別生條也。《徐曰》自本而分,故曰別生。《廣韻》枝柯也。《左傳·隱八年》疏枝布葉分。又散也。《易·下繫》中心疑者其辭枝。又與支通。《詩·大雅》本支百世。左傳作本枝。又支持也。《史記·項羽紀》諸將懾服,莫敢枝梧。《瓚曰》小柱爲枝,斜柱爲梧。又干支亦作幹枝。《博雅》甲乙爲幹。幹者,日之神也。寅卯爲枝。枝者,月之靈也。又手節曰枝。《孟子》爲長者折枝。《趙岐註》折枝,按摩手節也。又《管子·度地篇》水別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又枝江,縣名。《前漢

【斜】《唐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音邪。《說文》抒也。《玉篇》散也,不正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枝牚杈枒而斜據。又《集韻》《韻會》余遮切《正韻》于遮切,音耶。梁州谷名。在武功西南。《前漢·揚雄傳》西自褒斜。《註》南山谷名也。《班固·西都賦》右界褒斜,隴首之險。《註》梁州記曰:萬石城泝漢,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長四百七十里。又《集韻》時遮切,音闍。伊雅斜,單于名。又直加切,音秅。義同。

【节风】人民日报》1984.1.5:“周恩来同志又诚恳地说:‘……救国会的抗日主张,和我们是一致的,爱国七君子的节风,我是很佩服的。’”

【阴石】1.指石膏、滑石、寒水石之类性寒的石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2.指墓碑。《骈体文钞·北魏故怀令李君墓志铭》:“元壤难穷,陵谷时异,刻兹阴石,照序光尘。”

【皆】《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音街。《說文》俱詞也。《小爾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鄭康成讀皆如懈,非。又《字彙補》居之切,音箕。《前漢·孟喜傳》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師古註》荄,音皆。古皆荄與箕音同。又叶舉里切,音几。《詩·周頌》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傳》皆,遍也。與偕通。《荀勗東西廂歌》降福孔偕。 《說文》白字兩見,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卽自字。皆字載自部中,則應从白。《集韻》或作皆,非。

【法则】“灋则”。1.制度;法度。《周礼·天官·大宰》:“二曰灋则,以驭其官。”郑玄注:“法则,其官之制度。”《荀子·王制》:“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唐杜甫《咏怀》之二:“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2.准则;规则。《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宋苏舜钦《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乃父方正有法则,为世所知。”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法·有德》:“言皆心得而可为法则。”巴金《梦与醉·生》:“这个法则是‘互助’,是‘团结’。人类靠了这个才能够不为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