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洞庭兮二江,扞崇山兮五岳
诗句 | 读音 |
---|---|
包洞庭兮二江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bāodòng tíngxīèr jiāng |
扞崇山兮五岳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hànchóng shānxīwǔ yuè |
扞崇山兮五岳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hànchóng shānxīwǔ yuè |
包洞庭兮二江,扞崇山兮五岳释义
【包】《廣韻》布交切《集韻》班交切,音苞。《說文》包,象人褱姙。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婦褱姙於巳。巳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始寅,女年始申也。又容也。《易·泰卦》九二包荒,用馮河。又裹也。《書·禹貢》包匭菁茅。《禮·樂記》倒載干戈,包以虎皮。又《前漢·班固敘傳》包漢舉信。《註》劉德曰:包,取也。又通作苞。叢生也。《書·禹貢》草木漸包。又姓。《廣韻》楚大夫申包胥之後。漢有大鴻臚包咸。又山名。《山海經註》吳縣南,太湖中包山下有洞庭
【洞庭】的庭院。《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成玄英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太湖之洞庭也。”三国魏曹植《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宋苏轼《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2.湖名。即洞庭湖。《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莪州公诗》:“洞庭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洞庭湖”。3.湖名。太湖的别名。《文选·左思
【兮】《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又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又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
【二江】1.指四川境内之郫江、流江。《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张守节正义引任豫《益州记》:“二江者,郫江、流江也。”晋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唐杜甫《大雨》诗:“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2.借指成都一带。《隋书·于文仲传》:“王谦窃居二江,叛换三蜀。”前蜀杜光庭《自到仙都山醮词》:“蜀王扶天茂绩,命世雄姿,八国二江,早列封圻之内;黔城楚硤,皆归陶冶之中。”3.相当于北宋的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宋王安石《金陵怀古》诗之一:“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扞】《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侯幹切,音翰。以手扞也。又衞也。《左傳·文六年》親帥扞之,送致諸竟。《前漢·法志》手足之扞頭目。《註》扞,禦難也。又《說文》忮也。《增韻》抵也。《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註》扞,堅不可入之貌。又《史記·楚世家》蜀伐楚,於是楚爲扞關以距之。《後漢·郡國志》巴郡魚復扞水,有扞關。又與通。臂衣也。《前漢·尹賞傳》被鎧扞,持刀兵。又與銲通。《戰國策》豫讓刃其扞。《註》矛鐏謂之銲,施刃其端。又《集韻》古旱切,干上聲。與擀同。《集韻》或作捍。別作。
【崇山】1.高山。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晋陆机《从军行》:“深谷邈无底,崇山鬱嵯峨。”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七章:“大地虽大,崇山大河虽多,深林邃谷虽奥,不数百年皆化为都邑焉。”2.引申为崇高,巨大。《晋书·慕容垂载记》:“宜述修前规,终忠贞之节,奈何弃崇山之功,为此过举!”3.山名。相传舜放驩兜之处。《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孔颖达疏:“盖在衡岭之南也。”按,据清王夫之《孟子稗疏》、王鸣盛《蛾术编》卷四六,当在唐驩州境内,泗城之南(今广西凌云县和西林县一带)。唐沉佺期
【兮】《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又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又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
【五岳】。1.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书中记述略有不同。(1)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五岳,东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华山、北曰恒山、中曰嵩高山。”《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说同。《初学记》卷五引《纂要》:“嵩、泰、衡、华、恒,谓之五岳。”今所言五岳,即指此五山。(2)指东岳泰山、南岳霍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翟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郭璞注:“﹝霍山﹞即
【扞】《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侯幹切,音翰。以手扞也。又衞也。《左傳·文六年》親帥扞之,送致諸竟。《前漢·法志》手足之扞頭目。《註》扞,禦難也。又《說文》忮也。《增韻》抵也。《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註》扞,堅不可入之貌。又《史記·楚世家》蜀伐楚,於是楚爲扞關以距之。《後漢·郡國志》巴郡魚復扞水,有扞關。又與通。臂衣也。《前漢·尹賞傳》被鎧扞,持刀兵。又與銲通。《戰國策》豫讓刃其扞。《註》矛鐏謂之銲,施刃其端。又《集韻》古旱切,干上聲。與擀同。《集韻》或作捍。別作。
【崇山】1.高山。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晋陆机《从军行》:“深谷邈无底,崇山鬱嵯峨。”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七章:“大地虽大,崇山大河虽多,深林邃谷虽奥,不数百年皆化为都邑焉。”2.引申为崇高,巨大。《晋书·慕容垂载记》:“宜述修前规,终忠贞之节,奈何弃崇山之功,为此过举!”3.山名。相传舜放驩兜之处。《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孔颖达疏:“盖在衡岭之南也。”按,据清王夫之《孟子稗疏》、王鸣盛《蛾术编》卷四六,当在唐驩州境内,泗城之南(今广西凌云县和西林县一带)。唐沉佺期
【兮】《唐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音奚。《說文》語有所稽也。从丂八,象氣越丂也。《徐曰》爲有稽考,未便言之。言兮則語當駐,駐則氣越丂也。《增韻》歌辭也。又通作猗。《書·秦誓》斷斷猗,大學引作兮。《莊子·大宗師》我猶爲人猗。又與侯通。《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註》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侯,卽大風歌。《韻會》歐陽氏曰:俗作〈丷下丅〉。
【五岳】。1.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书中记述略有不同。(1)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五岳,东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华山、北曰恒山、中曰嵩高山。”《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说同。《初学记》卷五引《纂要》:“嵩、泰、衡、华、恒,谓之五岳。”今所言五岳,即指此五山。(2)指东岳泰山、南岳霍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翟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郭璞注:“﹝霍山﹞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