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柴门人影寂,晓风烟树鸟鸣喧
诗句 | 读音 |
---|---|
晓风烟树鸟鸣喧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xiǎofēng|fěngyān shùniǎomíngxuān |
薄暮柴门人影寂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入二十三錫 拼音: bó mùzhài ménrén yǐngjì |
薄暮柴门人影寂,晓风烟树鸟鸣喧释义
【晓】《唐韻》呼皛切《集韻》《韻會》《正韻》馨鳥切,囂上聲。《說文》明也。《玉篇》曙也。又《揚子·方言》知也。《史記·西南夷傳》指曉南越。又《前漢·元后傳》末曉大將軍。《註》曉,猶白也。又《揚子·方言》遇也。又嬴也。又《博雅》說也。又快也。又《玉篇》慧也。
【风】〔古文〕凬飌檒《唐韻》方戎切《集韻》方馮切《正韻》方中切,音楓。風以動萬物也。《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爲風。《河圖》風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隂陽怒而爲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凉風,西風謂之泰風。《禮·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姦。《疏》八方之風也。《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凉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周禮·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
【烟树】“烟树”。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南朝宋鲍照《从登香炉峰》诗:“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唐孟浩然《闲园怀苏子》诗:“鸟从烟树宿,萤傍水轩飞。”元周孚先《蝶恋花》词:“舟艤津亭何处?晓起瓏璁,回首迷烟树。”许地山《缀网劳蛛·换巢鸾凤》:“我记住远地烟树,就系君去处。”
【鸟】《唐韻》都了切《集韻》《韻會》丁了切,音蔦。《說文》長尾禽總名也。《正韻》常時曰鳥,胎卵曰禽。《爾雅·釋鳥》鳥之雌雄不可別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書·堯典》厥民析鳥獸孳尾。《周禮·秋官·翨氏》掌攻猛鳥。又《硩蔟氏》掌覆妖鳥之巢。《註》硩,摘也。摘其巢而去之。《正字通》二足而羽謂之禽。或曰鳥觜曰咮曰喙,爪曰距,尾曰翠,一作臎,一名尾罌。膍胵曰奧,嚨曰亢曰員官,項畜食處曰嗉,翅曰翮曰翎,頸毛曰翁,腳短者多伏,腳長者多立,腳近翠者好步,腳近臆者好躑。《師曠·禽經》羽蟲三百六十,毛協四時,色合五方。又星名。
【鸣】《唐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明。《說文》鳥聲也。《玉篇》聲相命也,嘷也。《詩·大雅》鳳凰鳴矣,于彼高岡。又獸亦曰鳴。《易·說卦傳》其於馬也爲善鳴。又《增韻》凡出聲皆曰鳴。《禮·學記》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莊子·德充符》子以堅白鳴。又鳥名。《山海經》弇州山有五彩之鳥,仰天鳴,名曰鳴鳥。《書·召誥》我則鳴鳥不聞。《音義》馬云:鳴鳥,謂鳳凰也。又姓。出《姓苑》。又《集韻》《韻會》《正韻》眉病切,音命。鳥相呼也。《馬融·長笛賦》山雞晨羣,野雉朝雊。求偶鳴子,悲號長嘯。《註》鳴,
【喧】《廣韻》况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音萱。《玉篇》大語也。《集韻》與吅同。或作讙。又與咺同。《漢武帝·悼李夫人賦》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註》師古曰:朝鮮之閒,謂小兒泣不止,名爲喧,音許遠反。
【薄暮】1.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汉书·酷吏传·尹赏》:“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絶。”唐韩愈《感春》诗之五:“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从北大三院出来后,天色已经薄暮,故都街上的人流像沸水般涌流着。”2.比喻人之将老,暮年。《文选·陆机<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促促薄暮景,亹亹鲜克禁。”李善注:“景之薄暮,喻人之将老也。”《文选·塘上行》:“愿君广末光,照妾薄暮年。”
【柴门】木做的门。言其简陋。三国魏曹植《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宋王安石《即事》诗之一:“渐老逢春能几回,柴门今始为君开。”清李渔《怜香伴·书空》:“柴门静夜无关钥,留与山僧带月推。”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十:“萧祥推开柴门,两只白鹅惊飞着跑开。”2.代指贫寒之家;陋室。《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寧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宋杨万里《送蔡定夫提举正字使广东》诗:“柴门僵卧三腊雪,鱼釜仅续一线烟。”元张可久《山坡羊·雪夜》曲:“扁舟乘兴,读书相映,不如
【人影】身影。唐张谓《送裴侍御归上都》诗:“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宋苏轼《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三:“极目荒凉,黯黯的夕阳,投着散乱的人影。”2.指人的踪迹。《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此道人未必是好人了。喫酒喫肉,又在此荒山居住,没个人影的所在。”
【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前歷切,音籍。《說文》無人聲也。本作。从宀尗聲。《徐曰》此寞字。今文作寂。《廣韻》靜也,安也。《易·繫辭》无思也,无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尚書·序孔疏》道本沖寂。非有名言。又《晉書·顧愷之傳》爲山隂令,晝日垂簾,門堦閴寂。又或作。《楚辭·遠遊》野漠其無人。 《集韻》亦作諔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