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山川岁一归,奚奴古锦惯相随
诗句 | 读音 |
---|---|
奚奴古锦惯相随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xī nú3jǐnguànxiāng suí |
跋涉山川岁一归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báshèshān chuānsuìyī guī |
跋涉山川岁一归,奚奴古锦惯相随释义
【奚奴】1.《周礼·天官·序官》“奚三百人”汉郑玄注:“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宦女。”后因称奴仆为“奚奴”。唐李商隐《李贺小传》:“恆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宋陆游《观花》诗:“暮归奚奴负锦囊,路人争看放翁狂。”郁达夫《题写真答荃君》诗之二:“乱世何人识典謨,遗民终老作奚奴。”2.指北方少数民族之为奴者。唐曹唐《暮春戏赠吴端公》诗:“深院吹笙闻汉婢,静街调马任奚奴。”明詹同《出猎图》诗:“酪浆跪进玛瑙盘,黄面奚奴眼睛緑。”3.用作对北方少
【古】〔古文〕《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
【锦】《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居飮切,音。《說文》襄色織文也。从帛金聲。《徐曰》襄,雜色也。漢魏郡有縣,能織錦綺,因名襄邑。《釋名》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字从金帛。《詩·衞風》衣錦褧衣。《傳》錦,文衣也。《左傳·襄三十一年》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拾遺記》員嶠山有冰蠶,霜覆之,然後成繭。其色五采,後代效之,染五色絲,織以爲錦。又《五代史·吳越世家》臨安有大樹,錢鏐幼時戲於此,及貴歸,衣以錦,號其樹曰衣錦將軍。又《南窗紀談》中散大夫,舊說謂之十樣錦。受命之初,不俟恩赦,便許封贈父母,一也。妻
【惯】《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患切,音丱。習也。又通作貫。《詩·魏風》三歲貫女。 本作摜。从手貫聲。今文作慣。
【相随】“相隋”。谓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之相随。”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道经》作“相隋”。2.伴随;跟随。《史记·苏秦列传》:“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马烽《饲养员赵大叔》:“说完,匆匆忙忙相随那女人走了。”
【跋】《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蒲撥切,音魃。《說文》蹎跋也。《玉篇》跋,行貌。《詩·鄘風》大夫跋涉。《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釋文》韓詩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又《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跋,躐也。又《類篇》本也。《禮·曲禮》燭不見跋。《註》跋,本也。《疏》本,把處也。又《前漢·揚雄傳》跋犀犛。《註》張晏曰:跋,躡也。師古曰:反戾也。又《後漢·崔駰傳》黎共奮以跋扈兮。《註》跋扈,强梁也。又《篇海》足後爲跋。故書文字後曰跋。又姓。《五代名畫補遺》跋異,汧陽人。又《集韻》《正韻》北末切,音撥。義同。又《集
【涉】〔古文〕《唐韻》時攝切《集韻》《韻會》實攝切,音。《說文》徒行厲水也。《爾雅·釋水》繇膝以上爲涉。又經也。《枚乗·七發》於是背秋涉冬。又《前漢·賈山傳》涉獵書記,不能爲醇儒。《註》言若涉水獵獸,不專精也。又大涉,水名。《前漢·地理志》犍爲郡南廣縣有大涉水。又縣名。《廣輿記》屬彰德府,古涉侯國地,漢涉縣。又姓。《左傳》有涉佗。又《廣韻》丁愜切《集韻》的協切,音跕。與喋同。血流貌。
【山川】河。《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唐沉佺期《兴庆池侍宴应制》诗:“汉家城闕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过几省,説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陈毅《重过三峡》诗:“山川壮丽欣重睹,旧梦依稀认血痕。”2.借指景色。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祇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3.指名山大川。《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孔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属,皆一时望祭之。”4.指名山大川之神。《楚辞·九章·
【岁】〔古文〕亗《唐韻》相銳切《集韻》須銳切,音帨。《釋名》歲,越也,越故限也。《白虎通》歲者,遂也。《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書·洪範》五紀,一曰歲。《傳》所以紀四時。《又》王省惟歲。《傳》王所省職,兼總羣吏,如歲兼四時。又星名。《爾雅·釋天》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郭註》歲,取歲星行一次也。《疏》按《律歷志》分二十八宿爲十二次,歲星十二歲而周天,是年行一次也。《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又》保章氏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疏》此太歲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歲星右行於天,一歲移一
【一归】或往来一次。《吕氏春秋·报更》:“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新唐书·何蕃传》:“事父母孝,学太学,岁一归。”唐刘沧《赠颛顼山人》诗:“洛阳紫陌几曾醉,少室白云时一归。”2.犹言同归。《文选·陆机<演连珠>》:“臣闻性之所期,贵贱同量;理之所极,卑高一归。”李善注:“言物虽贵贱殊流,高卑异级,至其极也,殊涂共归。”晋郭璞《山海经图赞·誉石》:“誉石杀鼠,蚕食而肥,物性虽反,齐之一归。”3.谓逝去。唐徐夤《鹤诗》:“閬苑瑶臺岁月长,一归华表好增伤。”宋苏轼《王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