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铜碾破云腴,扪腹翛然一事无
诗句 | 读音 |
---|---|
北窗铜碾破云腴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běi|bèi1tóngniǎnpòyún yú |
扪腹翛然一事无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十虞 拼音: ménfùxiāo rányī shìwú |
北窗铜碾破云腴,扪腹翛然一事无释义
【北】〔古文〕《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又《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窗】〔古文〕《唐韻》楚江切《集韻》《韻會》初江切。與牕同。《說文》本作囪。在牆曰牖,在戸曰囪。或作窗。《釋名》窗,聰也。於外窺內爲聰明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四旁雨夾窗。《註》助戸爲明。亦作牕。又《集韻》《韻會》麤叢切,音怱。通孔也,竈突也。 《韻會》案集韻,麤叢切,類篇韻補俱同。或作牕。《鮑昭·玩月詩》蛾眉蔽珠櫳,玉鉤隔銷。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陶潛詩》有酒有酒,閒飮東牕。願言懷人,舟車靡從。則字合又於東韻收入。
【铜】《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說文》赤金也。《本草集解》銅有赤白靑三種。赤銅出川廣雲貴等處,山中土人穴山采礦,鍊取之。白銅出雲南,靑銅出南番。《廣韻》金之一品。《前漢·律歷志》凡律度量用銅者,取爲物至精,不爲燥濕寒暑變節,不爲霜露風雨攺形也。又自然銅。一名石髓鉛。又銅靑。《本草集解》銅之精華,卽空綠,以次空靑也。《抱朴子·金丹卷》銅靑塗脚,入水不腐。又地名。《左傳·成九年》執諸銅鞮。《註》銅鞮,晉別縣,在上黨。《前漢·地理志》益州郡銅瀨縣。又山名。《前漢·吳王濞傳》吳有豫章郡銅山。又官名。
【碾】《正字通》俗字。字彙同輾,非。
【破】〔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普過切,頗去聲。壞也,剖也,裂也,劈也,坼也。《正字通》凡物壞,及行師敗其軍,奪其地,皆曰破。說文專訓石碎,泥。又《韻會》曲破,樂名。樂書云:唐明皇天寶,樂章多以邊地名曲。如伊州,甘州之類。曲終繁聲,名爲入破。又《字彙補》披義切,音媲壞也。又叶博屑切,音鷩。《呂覽》膏以明自煎,鐸以聲自穴。翠以羽殃身,蚌以珠致破。
【云腴】。唐皮日休《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青櫺子》:“味似云腴美,形如玉脑圆。”宋黄儒《<品茶要录>叙》:“借使陆羽復起,閲其金饼,味其云腴,当爽然自失矣。”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瓜分金子,鱠切银丝,茶煮云腴。”2.酒。金元好问《李成之王彦华赵孝先以提学命见饷佳酒且求制名》诗:“云腴俗士无风神,红珠女儿茜裙新。”元宫天挺《范张鸡黍》楔子:“何必酿云腴。若但杀鷄炊黍。”3.传说中的仙药。《云笈七籤》卷七四:“又云腴之味,香甘异美……长魂养魄,真上药也。”宋仲殊《西江月》词:“清含冰蜜洗云腴。只恐身轻飞去。”
【扪】《唐韻》《集韻》《正韻》謨奔切《韻會》謨昆切,音門。《說文》撫持也。《詩·大雅》莫捫朕舌。又摸也。《史記·高祖紀》漢王傷胷,乃捫足。《楚辭·九章》遂儵忽而捫天。又《韻補》叶眉貧切,音珉。《歐陽修·菱溪石詩》嗟予有口莫能辨,歎息但以兩手捫。皆云女媧初鍛鍊,融結一氣凝精純。 俗作,非。
【腹】《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說文》本作腹,厚也。一曰身中。《爾雅·釋詁》腹,厚也。《詩·小雅》出入腹我。《傳》厚也。《箋》腹,懷抱也。《禮·月令》孟冬之月,水澤腹堅。《註》腹,厚也。又《增韻》肚也。《釋名》腹,複也,富也,腸胃之屬,以自裹盛復於外複之,其中多品,似富者也。《易·說卦》坤爲腹。《疏》坤能包藏含容,故爲腹也。又凡借以喻物。《詩·周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河圖引蜀謠》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又遺腹。《前漢·昭帝紀》泗水戴王有遺腹子煖。又腹疾。《左傳·宣十六年》叔展曰:河魚腹疾柰
【翛然】无拘无束貌;超脱貌。《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成玄英疏:“翛然,无係貌也。”前蜀韦庄《赠峨嵋李处士》诗:“如今世乱独翛然,天外鸿飞招不得。”明归有光《南云翁生圹志》:“翁为人有风致,可谓翛然于生死之际,则予之所谓命者,又不足为翁道也。”冰心《寄小读者》十一:“有时夜半醒来,万籁俱绝,皓月中天,翛然四顾,觉得心中一片空灵。”迅疾貌。宋司马光《馆宿遇雨怀诸同舍》诗:“佳雨濯烦暑,翛然生晓凉。”
【一事】事。《淮南子·缪称训》:“察於一事,通於一伎者,中人也。”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纲纪总摄,法令明备,郡县不得以一事自专也。”清郑燮《赠博也上人书》诗:“独有老僧无一事,水禽沙鸟听关关。”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不经一事,不长一智。”2.同一件事;同一类事。《公羊传·僖公元年》:“此一事也,曷为復言齐师、宋师、曹师?不復言师,则无以知其为一事也。”《后汉书·桓谭传》:“又见法令决事,轻重不齐,或一事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