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诗句读音
求古轩辕台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qiú3xuān yuán tái
北登蓟丘望平仄:仄 平 仄 平 仄
韵脚:下平十陽
拼音: běi|bèidēngjì qiūwàng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释义

【求】《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音裘。《說文》索也。《增韻》覓也,乞也。《易·乾卦》同氣相求。《詩·大雅》世德作求。又招來也。《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又等也。《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又山水名。《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又姓。《三輔決錄》漢有求仲。又與裘通。《說文》裘字,古省作求。又與球通。《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

【古】〔古文〕《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

【轩辕台】1.古代传说中的土台名。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乔山上。《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轩辕之臺,射者不敢西嚮射,畏轩辕之臺。”南朝梁元帝《幽逼》诗之三:“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臺。”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臺。”王琦注引《直隶名胜志》:“轩辕臺在保安州西南界之乔山上。”清孙枝蔚《广陵送曾庭闻之新安》诗:“到日轩辕臺上望,乱餘萤火似芜城。”2.亭台名。宋陈舜俞《青城山记》:“青城观北上十餘里,有亭臺孤耸独秀霞表,名曰轩辕臺,下望山如螘蛭焉,连抱之树有若薺也。”

【北】〔古文〕《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又《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蓟丘】亦作“蓟邱”。古地名。在北京城西德胜门外西北隅。《史记·乐毅列传》:“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蓟丘之植,植於汶篁。’”张守节正义:“幽州蓟地西北隅,有蓟丘。”明沉榜《宛署杂记·古迹》:“蓟丘,在县西德胜门外五里西北隅,即古蓟门也。旧有楼臺并废,止存二土阜,旁多林木,翳鬱苍翠,为京师八景之一,名曰‘蓟门烟树’。”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蓟门》:“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邱。”

【望】〔古文〕《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音。《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詩·邶風》瞻望弗及。又《詩·大雅》令聞令望。《疏》爲人所觀望。又《孟子》望望然去之。《趙岐註》慚愧之貌也。《朱傳》去而不顧之貌。又《博雅》覗也。《韻會》爲人所仰曰望。又責望。又怨望。又祭名。《書·舜典》望于山川。《傳》皆一時望祭之。《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義同。《詩·小雅》萬夫所望。《釋文》協韻音亡。又《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