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溟有鲲,歕薄昆仑,气吞积石摧禹门
诗句 | 读音 |
---|---|
北溟有鲲 | 平仄:仄 平 仄 平 拼音: běi míngyǒu|yòukūn |
歕薄昆仑 | 平仄:平 平 平 拼音: pēn báokūn lún |
气吞积石摧禹门 |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仄 平 拼音: qì tūnjī shí1yǔ mén |
北溟有鲲,歕薄昆仑,气吞积石摧禹门释义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鲲】《廣韻》古渾切《集韻》《韻會》《正韻》公渾切,音昆。《爾雅·釋魚》鯤,魚子。《註》凡魚之子名鯤。《魯語》魚禁鯤鮞。《類篇》或作鰥。又《玉篇》大魚。《列子·湯問篇》有魚焉,其廣數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爲鯤。《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陸德明·音義》崔譔云:鯤當爲鯨。又《集韻》胡昆切,音渾。義同。漢典考證:〔《列子·殷湯篇》有魚焉,其廣數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爲鯤。〕 謹照原書改湯問篇。 考證:〔《列子·殷湯篇》有魚焉,其廣數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爲鯤。〕 謹照原書改湯問篇。
【歕薄】,喷涌。宋叶适《宿石门》诗:“水行千丈高,歕薄不可穷。”清赵翼《子才过访草堂》诗:“及归倒锦囊,奇句森歕薄。”汉
【昆仑】亦作“崐仑2”。1.古代亦写作“昆仑”。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瑶池、阆苑、增城、县圃等仙境。《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崑崙兮,路修远以周流。”唐韩愈《杂诗》之三:“崑崙高万里,岁尽道苦邅。”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崑崙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孔传:“织皮,毛布。有此
【气吞】谓一口气吞下。形容气势很大。宋陆游《雨三日歌》:“兴来尚能气吞酒,诗成不觉泪渍笔。”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清恽敬《刑部尚书金公墓志铭》:“我公得之,大水破沙,力刷其阻,气吞其涯。”
【积石】1.指积聚在一起的石块。《汉书·晁错传》:“山林积石,经川丘阜,屮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南朝宋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长林罗户穴,积石拥基阶。”前蜀韦庄《李氏小池亭十二韵》:“积石乱巉巉,庭莎緑不芟。”2.矿石。汉王充《论衡·量知》:“铜锡未採,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鑪橐铸鑠乃成器,未更鑪橐,名曰积石。积石与彼路畔之瓦,山间之砾,一实也。”3.山名。即阿尼玛卿山。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黄河绕流东南侧。《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元袁桷《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
【禹门】1.即龙门。地名。在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县东北。相传为夏禹所凿,故名。唐黄滔《水殿赋》:“截通魏国之路,凿改禹门之水。”前蜀韦庄《柳谷道中作却寄》诗:“心如岳色留秦地,梦逐河声出禹门。”明何景明《画鱼》诗:“禹门天池云雾里,白昼雷霆行地底。”2.即龙门。指科举试场。宋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词:“禹门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明范受益《寻亲记·劝勉》:“倚门望你身脱白,须作禹门惊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