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
诗句 | 读音 |
---|---|
北望中原泪满巾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běi|bèiwàng zhōngyuánlèimǎnjīn |
黄旗空想渡河津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huáng qíkōng xiǎngdùhé jīn |
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释义
【北】〔古文〕《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又《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望中】1.视野之中。唐权德舆《酬冯监拜昭陵途中遇雨》诗:“甘谷行初尽,轩臺去渐遥;望中犹可辨,耘鸟下山椒。”宋周必大《次韵沉世得抚干川泳轩》:“华闕望中敞,棠阴坐上得。”2.想望之中。宋王安石《江口送道源》诗:“六朝人物草连空,今日无端入望中。”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明谢榛《秋日怀弟》诗:“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高平曰原,人所登。《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澤墳衍原隰之名物。《禮·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爲天子勞農。又《前漢·食貨志》農漁商賈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馬相如傳》爾陿游原。《註》孟康曰:原,本也。又《爾雅·釋言》原,再也。《疏》重再也。《易·比卦》原筮元永貞。《朱傳》必再筮,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註》末,勿也。謂所食之餘,不可再進也。《前漢·禮樂
【泪】《字彙》與淚同。(淚)《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遂切,音類。目液也。《本草》淚者,肝之液。《譚子化書珠玉篇》悲則雨淚。又《集韻》劣戌切,音律。義同。又《集韻》《韻會》郞計切《正韻》力霽切,音麗。疾流貌。《張衡·南都賦》漻淚淢汨。《註》引淮南子,水淚破舟。○按《淮南子·主術訓》本作戾。淚與戾古通。又《集韻》力結切,音捩。義同。又淒淚,寒涼貌。《前漢·武帝賦》秋氣憯以淒淚。亦作戾。
【满】〔古文〕《唐韻》《正韻》莫旱切《集韻》母伴切,音懣。《說文》盈溢也。《書·大禹謨》不自滿假。《傳》滿謂盈實。《正義》滿以器喩,故爲盈實。《管子·霸言篇》地大而不爲,命曰土滿。人衆而不理,命曰人滿。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滿。又姓,晉滿奮。又《集韻》莫困切,音悶。同懣。《說文》煩也。或省作滿。《前漢·霍光傳》憂滿不食。又《韻補》叶美辨切,音免。《蘇軾詩》南都從事亦學道,不恤枯腸誇腦滿。問羊他日到金華,應時相將遊閬苑。又、満、。
【巾】《集韻》《韻會》《正韻》居銀切,音。《說文》佩巾也。《禮·內則》盥卒授巾。《註》巾以帨手。又《正韻》蒙首衣也。《玉篇》佩巾,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急就篇註》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頭也。《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釋名》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當自謹修於四敎也。又《正韻》羃也。《周語》靜其巾羃。《註》巾羃,所以覆尊彝。又被巾。《揚子·方言》帍裱謂之被巾。《註》婦人領巾也。又《類篇》衣也。《周禮·春官》巾車。《註》巾猶衣也。《疏》謂玉金象革衣飾其車,故訓巾猶衣也。又《正韻》帉也。《說文》楚謂大
【黄旗】的旗帜。古代军中用旗。《墨子·旗帜》:“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亦为大将的军旗。《尉缭子·经卒令》:“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宋陆游《送汤岐公镇会稽》诗:“黄旗高十丈,大舟凌虚空。”《水浒传》第七八回:“黄旗按中央戊己,镇太将臺,散乱金霞。”《说岳全传》第五三回:“你可同王贵、张显领兵三千,都是黄旗黄甲,从北方杀入接应。”2.黄色的旗帜。指天子的仪仗之一。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江浦黄旗,匡復之功何远。”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诗:“黄旗入洛竟何样,銕锁横江未为固
【空想】思念。宋卢祖皋《水龙吟·酴醿》词:“对枕幃空想,东牀旧梦,带将离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既然舍人已有了亲事,老身去回覆了小娘子,省得他牵肠掛肚,空想坏了。”清孙致弥《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龙虎亲军三十万,登坛空想霍嫖姚。”2.不切实际的想法;幻想。唐包佶《祀雨师乐章·送神》:“跪拜临坛结空想,年年应节候油云。”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者,绝不作空想。”曹禺《雷雨》第一幕:“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脸色通红,眼睛欣喜地闪动着。”3.佛教语。即
【渡】《唐韻》《集韻》《韻會》徒故切《正韻》獨故切,音度。《說文》濟也。《廣雅》去也,通也。又通作度。《前漢·賈誼傳》度江河亡維楫。《集韻》或作。zdic.net汉典
【河津】河边的渡口。北周庾信《春赋》:“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唐高适《秋胡行》:“誓将顾恩不顾身,念君此日赴河津。”清陈梦雷《黄叔威以古诗八首见赠拟古<妾薄命>以答之》:“回首暗风尘,霜雪阻河津。”2.天河的津渡。唐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王琦注:“河津,谓天河之津。”参见“汉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