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尧舜身亲见,孰谓丘轲道不传
诗句 | 读音 |
---|---|
本来尧舜身亲见 |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běn láiyáo shùnshēnqīn|qìngjiàn|xiàn |
孰谓丘轲道不传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2wèiqiūkēdàobù chuán |
本来尧舜身亲见,孰谓丘轲道不传释义
【本来】原来,向来。三国魏曹操《选举令》:“事本来臺郎统之,令史不行知也。”唐白居易《白发》诗:“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宋陆游《题梁山军瑞丰亭》诗:“本来无事只畏扰,扰者才吏非庸人。”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杨朔《京城漫记》:“这地方在北京南城角,本来是京城有名的风景区。”2.指人本有的心性。《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你去走一遭,回来也误不了你的正果。但不可迷失了本来,堕入轮迴之内。”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心理之辟,尤在昧厥本来。”3.谓本有心性没有泯灭。唐寒
【尧舜】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易·繫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唐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今者陛下圣明在上,虽尧舜无以加之。”
【身】《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音申。《說文》躬也,象人之身。《爾雅·釋詁》我也。《疏》身,自謂也。《釋名》身,伸也。可屈伸也。《廣韻》親也。《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易·艮卦》艮其身。又《繫辭》近取諸身。《書·伊訓》檢身若不及。《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又《詩·大雅》大任有身。《傳》身,重也。《箋》重爲懷孕也。《疏》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又告身。《唐書·選舉志》擬奏受皆給以符,謂之告身。又《史記·西南夷傳》身毒國。《註》索隱曰:身音捐。又《韻補》叶尸連切。《楊方·合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孰】《唐韻》殊六切《集韻》《韻會》《正韻》神六切,音淑。《說文》食飪也。本作,隸作孰。生之反也。《禮·禮運》腥其俎,孰其殽。《特牲饋食禮》註,祭祀自孰始。又歲稔也。《禮·樂記》德盛而敎尊,五穀時孰。《前漢·食貨志》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一,使民食足。互見火部熟字註。又《爾雅·釋訓》孰,誰也。《楚辭·天問》圓則九重,孰營度之。《莊子·天運篇》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史記·藺相如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又《正韻》何也。《論語》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正字通》審也。《漢武策賢良制》其孰之復之。○按《說文》
【谓】《唐韻》《集韻》《韻會》于貴切,音胃。《說文》報也。《徐曰》謂之是報之也。《廣雅》說也。《廣韻》告也,言也。《增韻》與之言也。《易·乾卦》何謂也。《疏》假設問辭,故言何謂。《詩·召南》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傳》但相告語而約可定矣。《左傳·昭八年》子盍謂之。又《韻會》事有可稱曰有謂,失於事宜不可名言曰無謂。《莊子·齊物論》今我則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前漢·景帝紀》姦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又《正韻》非與之言而稱其人亦曰謂,《論語》子謂子賤,子謂子產,是也。指事而言亦曰謂。《詩·召南》
【丘】〔古文〕《廣韻》去鳩切《集韻》《韻會》祛尤切《正韻》驅尤切,音蚯。阜也,高也。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爾雅·釋丘》非人爲之曰丘。又前高後下曰旄丘。《博雅》小陵曰丘。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樂,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而奏之。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而奏之。《疏》土之高者曰丘。因高以事天,故於地上。因下以事地,故於澤中。又地名。帝丘,本顓頊之墟,今澶州濮陽縣。又營丘,商丘,楚丘,靈丘,葵丘,咸丘,虎丘,皆地名。又三丘。《張衡·思玄賦》過少昊之窮野兮,問三丘乎句芒。《註》蓬萊,方丈,方壺,三者皆羣仙所居。又《前漢·法
【轲】《廣韻》苦何切《集韻》《韻會》丘何切,音珂。《說文》車接軸也。又《廣韻》轗軻,不遇也。車行不利曰轗軻,故人不得志亦謂之轗軻。《楚辭·七諫》埳軻留滯。又《廣韻》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音可。義同。又《廣韻》《集韻》《韻會》口箇切,音課。義同。
【道】〔古文〕衟《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又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又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又當道,草名。《博雅
【不传】动。《礼记·内则》:“父母舅姑之衣、衾、簟、蓆、枕、几不传。”郑玄注:“传,移也。”不传习。《史记·五帝纪论》:“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传。”司马贞索隐:“二者皆非正经,故汉时儒者以为非圣人之言多不传学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