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失前计,淹留非本心
奔走失前计,淹留非本心释义
【奔走】1.急行。《后汉书·史弼传》:“及下廷尉詔狱,平原吏人奔走诣闕讼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昼即看日,夜乃观星,奔走不停,遂至吴江北岸。”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鬼粥砚》:“王遂发狂奔走,直上山巔,虽涧壑荆棘不避。”2.谓为一定的目的而忙碌。《书·武成》:“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籩。”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之人争奔走焉。”老舍《四世同堂》三八:“去到处奔走事情是他最怕的事。”3.逃走。《北史·叔孙建传》:“斩首万餘级,餘众奔走,投沁水死,水为不流。”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
【失】《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質切,音室。得之反。《說文》縱也。一曰錯也,過也,遺也。《書·泰誓》時哉弗可失。《杜甫詩》雖乏諫諍資,恐君有遺失。又《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與同。《莊子·應帝王》自失而走。《荀子·哀公篇》其馬將失。《六書本義》與佚軼通。又《集韻》《韻會》式吏切《正韻》式至切,音試。《應楨華·林園集詩》示武恐荒,過亦爲失。凡厥羣后,無懈于位。
【计】《唐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音繼。《說文》會也,算也。从言从十。徐曰:十者,物成數。會意。《左傳·昭三十二年》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禮·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註》書謂六書,計謂九數。《周禮·天官》小宰以六計弊羣吏之治。《註》弊,斷也。《疏》六計,謂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爲本,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也。又《司會註》司會,主天下之大計。《疏》日計曰成,月計曰要,歲計曰會。《史記·平準書》桑弘羊以計算用事。又《玉篇》謀也。《廣韻》籌策也。《史記·項羽紀》項梁召諸別將
【淹留】羁留;逗留。《楚辞·离骚》:“时繽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宋贺铸《浪淘沙》词之四:“为问木兰舟,何处淹留?”明张居正《答中元高相公书》:“计来岁春夏间,乃得乞归,拟过梓里,当作一日淹留。”清孙枝蔚《无言病起见遇》诗之一:“莫更还人拜,淹留且考槃。”孙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十章:“经过了令人难忍的淹留,这不死的骷髅才算死绝。”2.隐退;屈居下位。《楚辞·九辩》:“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三国蜀诸葛亮《诫外生》:“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
【非】《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音飛。《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書·說命》無恥過作非。《易·繫辭》辨是與非。又《玉篇》下也。又《玉篇》隱也。又《增韻》訾也。《孝經·五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又《玉篇》責也。《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又山名。《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又姓。《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又《集韻》《韻會》《正韻》尾切,音斐。《集韻》本作誹。謗也。《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記·平準書》作腹誹。又《鼂錯傳》非謗不治。《註》非,讀曰誹。又《韻會
【心】《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訓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