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才恍如失,何异敕六丁

辩才恍如失,何异敕六丁

诗句读音
辩才恍如失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韵脚:入五質
拼音: biàncái3rúshī
何异敕六丁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拼音: hé yìchìliù dīng

辩才恍如失,何异敕六丁释义

【辩】同辨。《說文》判也。《廣韻》別也。《易·履卦》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又詳審也。《周禮·天官》惟王建國,辯方正位。又明悉也。《易·大有》明辯晳也。又《集韻》巧言也。《禮·王制》言僞而辯。《史記·荀卿傳》鄒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又爭辯也。《禮·鄕飮酒義》不慢不爭,則遠于鬭辯矣。又《說文》治也。《書·酒誥》勿辯乃司。《左傳·昭元年》主盟者誰能辯焉。《註》辯,治也。又微辯,諷諭也。《禮·儒行》其過失可微辯而不可面數也。又與徧通。《禮·樂記》其治辯者其禮具。《註》辯,徧也。《史記·五帝紀》辯于羣神。《書·舜典》作徧。

【才】《唐韻》昨哉切《集韻》《韻會》《正韻》牆來切,音裁。《說文》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徐曰》上一,初生岐枝。下一,地也。《六書正譌》才,木質也。在地爲木,旣伐爲才,象其枝根斬伐之餘。从木省。別作材,非。又天地人爲三才。《易·繫辭》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一曰能也。《禮·文王世子》必取賢斂才焉。《論語》才難,不其然乎。《前漢·武帝紀》其令州縣舉茂才異等。《唐書·百官志》擇人以四才。《邵堯夫曰》臨大事然後見才之難。才者,天之良質也,學者所以成其才也。又質也,力

【恍】《集韻》《韻會》虎晃切。與慌怳同。《老子·道德經》惚兮恍兮。又《廣韻》古黃切《集韻》姑黃切,音光。武也。本作僙。通作光。

【失】《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質切,音室。得之反。《說文》縱也。一曰錯也,過也,遺也。《書·泰誓》時哉弗可失。《杜甫詩》雖乏諫諍資,恐君有遺失。又《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與同。《莊子·應帝王》自失而走。《荀子·哀公篇》其馬將失。《六書本義》與佚軼通。又《集韻》《韻會》式吏切《正韻》式至切,音試。《應楨華·林園集詩》示武恐荒,過亦爲失。凡厥羣后,無懈于位。

【何异】语气表示与某物某事没有两样。汉贾谊《鵩鸟赋》:“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晋张协《七命》:“今公子违世陆沉,避地独窜……愁洽百年,苦溢千岁,何异促鳞之游汀泞,短羽之栖翳薈。”明刘基《旅兴》诗之二八:“岁暮等沦落,何异蒿与蓬?”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以此制宪,何殊官样文章。以此行宪,何异一党专制。”

【敕】《廣韻》恥力切《集韻》《韻會》蓄力切,音勅。《說文》試也。《爾雅·釋詁》敕勞。《註》敕者,相約敕也。亦爲勞苦。《釋名》敕,飭也,使自警飭,不敢廢慢也。《史記·樂書》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後漢·安帝紀》能敕身率下。《韓非子·主道篇》賢者敕其才,君因而任之。又《後漢·光武紀註》漢制度曰: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誡敕。誡敕者,謂敕刺史太守。《正字通》宋敕或用之於獎諭,非敕初意。明制,差遣諸臣,予敕行事,備載職守,申以勉詞。凡褒嘉責讓,用敕,詞皆散文。六品以下官贈封稱敕命,始用四六。

【六丁】道教认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为阴神,为天帝所役使;道士则可用符箓召请,以供驱使。《后汉书·梁节王畅传》:“从官卞忌自言能使六丁。”李贤注:“六丁,谓六甲中丁神也。若甲子旬中,则丁卯为神,甲寅旬中,则丁巳为神之类也。役使之法,先斋戒,然后其神至,可使致远方物及知吉凶也。”参阅《无上九霄雷霆玉经》、《灵宝六丁秘法》。唐陈陶《步虚引》:“赤城门闭六丁直,晓日已烧东海色。”宋陆游《夜寒燃火有感》诗:“笑谈缚三彭,指顾役六丁。”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这八卦阵纵横不穷,管七国江山着君王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