笾豆簠簋,黍稷非馨
笾豆簠簋,黍稷非馨释义
【笾豆】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礼记·礼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孔颖达疏:“盛其饌者,即三牲鱼腊籩豆是也。”《后汉书·东夷传·濊》:“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籩豆。”《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帝纳其言,以后为亚献,仍以宰相女为齐娘,以执籩豆。”2.借指祭仪。宋苏辙《谢讲彻<论语>赐燕状》之一:“深念勤劳,式均燕喜,籩豆有楚,鐘鼓毕陈。”章炳麟《訄书·徵七略》:“其细者,籩豆之事,佐史之职,官别为书,与周时赞大行
【簠簋】簋。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晏子春秋·杂上十二》:“景公饮酒,夜移于晏子之家……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2.犹苞苴。指贿赂。明沉德符《野获编·台省·王聚洲给事》:“滇人王聚洲,以庶常授工科给事,素有才名,慷慨论事,物情甚嚮之。忽为郑御史环枢所劾。专指其簠簋,秽状满纸。王不待处分竟归。”参见“簠簋不饰”。
【黍稷】1.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谷。《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晋葛洪《抱朴子·明本》:“珍黍稷之收,而不觉秀之者丰壤也。”2.《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因以“黍稷”为感叹古今兴亡之典。宋韩琦《寄题广信君四望亭》诗:“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王闿运《上征赋》:“访故宋之殿闕兮,宜黍稷之离离。”参见“黍离麦秀”。
【非】《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音飛。《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書·說命》無恥過作非。《易·繫辭》辨是與非。又《玉篇》下也。又《玉篇》隱也。又《增韻》訾也。《孝經·五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又《玉篇》責也。《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又山名。《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又姓。《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又《集韻》《韻會》《正韻》尾切,音斐。《集韻》本作誹。謗也。《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記·平準書》作腹誹。又《鼂錯傳》非謗不治。《註》非,讀曰誹。又《韻會
【馨】《廣韻》呼切《集韻》《韻會》《正韻》醯經切,音。《玉篇》香遠聞也。《書·酒誥》黍稷非馨,明德維馨。《詩·大雅》爾殽旣馨。又《周頌》有椒其馨。《楚辭·九歌》折芳馨兮遺所思。《韓愈·答張徹詩》寒狖酸骨怨,怪花醉馨。又《集韻》虛映切,音釁。晉人以爲語助。《晉書·王衍傳》何物老嫗,生此寧馨兒。《世說新語》王朗之雪中詣王螭,持其臂。螭曰:冷如鬼手馨,强來捉人臂。《通雅》寧寧馨,此呼語辭,今讀能亨,亦云那,向有平去二音,可平可仄,古人多假借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