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不寄一行书,贝叶琅函想自娱
诗句 | 读音 |
---|---|
贝叶琅函想自娱 |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bèi yèláng hánxiǎngzì yú |
别来不寄一行书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bié láibù|fǒujìyī xíng shū |
别来不寄一行书,贝叶琅函想自娱释义
【贝叶】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亦借指佛经。唐玄奘《谢敕赉经序启》:“遂使给园精舍,并入提封;贝叶灵文,咸归册府。”元荣肇《原释》:“如兇恶之徒,日诵贝叶之书,心藏蛇蝎之行,既死矣,以其能信佛,佛即引之而享天堂之乐。”典
【琅函】的美称。前蜀韦庄《李氏小池亭》诗:“家藏何所宝,清韵满琅函。”清黄遵宪《己亥杂诗》之八四:“琅函锦篋深韜袭,留付松阴后辈看。”2.指道书。宋晁补之《引驾行·长春》词:“待琅函深讨,芝田高隐去偕老,自别有壶中永日,比人间好。”金赵秉文《鲁直乌丝襕黄庭》诗:“《太清虚皇玉景经》,琅函琼笈秘始清。”明杨慎《艺林伐山·仙经》:“琼文、藻笈、琳篆、琅函、皆指道书也。”清曹寅《游仙诗三十韵》之二九:“诗成便返青天去,遗下琅函第几籤。”3.犹华翰。清顾炎武《答李紫澜》:“春来两接琅函,著作承明,紬书金匱,自不负平生之所
【想】《廣韻》《正韻》悉兩切《集韻》《韻會》寫兩切,音鯗。《說文》冀思也。註希冀而思之也。《後漢·王霸傳》夢想賢士。《晉書·謝安傳》悠然遐想。又《增韻》意之也。物未至而意之也。又《周禮·春官》眡祲掌十輝之灋,以觀妖祥,辨吉凶。十曰想。《註》鄭司農云:想者,輝光也。鄭康成曰:想雜氣有所似,可形想也。《六書精薀》心有所欲而思也。字意从心从相,言有所著也。
【自娱】自寻乐趣;自以为乐。《楚辞·离骚》:“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史记·南越列传》:“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新五代史·唐臣传·李袭吉》:“袭吉为人恬淡,以文辞自娱。”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五·记观宋荔裳画》:“因得摹本珍藏,暇日展玩以自娱也。”
【别来】1.离别以来。南朝宋谢惠连《代古诗》:“别来经年岁,欢心不同凌。”唐窦群《赠刘大兄院长》诗:“路自长沙忽相见,共惊双鬢别来殊。”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我们别来将近两个月了。”2.另外。《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眼见得这座祖宅,还值万数银子,怎么又要捨作道院;别来募化黄金,兴铸仙像。”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寄】《唐韻》《集韻》《韻會》居義切《正韻》吉器切,音記。《說文》托也。《增韻》寓也。《周語》國無寄寓。《註》不爲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又《齊語》管子曰:作內政而寄軍令焉。又《廣韻》附也。《增韻》傳也。《禮·王制》東方曰寄。《註》東方通言之官,謂傳寄東方之言也。又郊遂寄棘,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又《史記·酷吏傳》請寄無所聽。《註》請寄,猶囑托也。又寄生,草名。又寄居,小蟹名。
【一行书】谓简短的书信。亦泛指信札。南朝梁何逊《从主移西州寓直斋内霖雨不晴怀郡中游聚》诗:“欲寄一行书,何解三秋意。”唐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诗:“东去长安万里餘,故人何惜一行书。”宋陈师道《寄单州吕侍讲》诗:“遣兴觅为七字语,寻人聊代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