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观先通,顿减沈檀价

鼻观先通,顿减沈檀价

诗句读音
鼻观先通平仄: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bí guānxiāntōng
顿减沈檀价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去十六怪
拼音: 4jiǎnshěn tánjià|jiè|jie

鼻观先通,顿减沈檀价释义

【鼻观】观想法,谓观鼻端白。宋苏轼《和黄鲁直烧香》之一:“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宋黄庭坚《题海首座壁》诗:“香寒明鼻观,日永称头陀。”清林如璋《和村居杂咏》:“鼻观微参色相空,凉生苹末满亭风。”参见“鼻端白”。2.鼻孔。指嗅觉。宋陆游《登北榭》诗:“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鍊句成。”清许秋垞《闻见异辞·返魂奇事》:“昏沉中似有奇香透入鼻观,遂苏,渐次復原。”陈炜谟《狼筅将军》:“粼粼的风,送来一阵阵院子里的花香,沁入我的鼻观,全身顿觉轻松多了。”3.以鼻闻之。宋朱熹《梅花开尽不及吟赏感叹成诗聊贻同好》之二

【先】《唐韻》《正韻》蘇前切《集韻》《韻會》蕭前切,霰平聲。《說文》先,前進也。从人之。《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玉篇》前也,早也。《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又祖父已歾曰先。《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又姓。《韻會》晉有先軫。又《韻會》凡在前者謂之先,則平聲。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則去聲。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先見切,音霰。《增韻》先之也。《正韻》相導前後曰先後。《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先愷樂,獻于社。《註》先猶導也。《史記·酈食其傳》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减】《玉篇》古斬切,音減。俗減字。(減)《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斬切,音鹼。《說文》損也。《玉篇》少也,輕也。《禮·樂記》禮主其減。又水名。《山海經》番條之山,減水出焉。又岐山亦出減水,東南流注于江。又姓。《史記·酷吏傳》減宣。又《廣韻》《集韻》下斬切,音豏。又《集韻》公陷切,音。義同。 俗作减,非。(減)漢典考證:〔又姓。《前漢·酷吏傳》減宣。〕 謹按漢書作咸,史記作減。前漢改史記。 考證:〔又姓。《前漢·酷吏傳》減宣。〕 謹按漢書作咸,史記作減。前漢改史記。 zdi

【沈檀】亦作“沉檀”。1.指沉香木和檀木。二者均为香木。唐罗隐《迷楼赋》:“斯楼乃峙,榱桷沉檀,栋梁杞梓。”《新唐书·李蔚传》:“懿宗成安国祠,赐宝坐二,度高二丈,构以沉檀。”《续资治通鉴·元武宗至大元年》:“泉州大商进异木沉檀可构宫室者。”2.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两种著名的熏香料。《梁书·诸夷传·盘盘国》:“中大通元年五月,累遣使贡牙像及塔,并献沉檀等数十种。”唐李中《宫词》之二:“金波寒透水精帘,烧尽沉檀手自添。”明杨珽《龙膏记·空访》:“沉檀烟起盘红雾,一缕朝霞窥绣户。”3.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唐李贺《美人梳

【价】《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音戒。善也。又大也。《詩·大雅》价人維藩。又佋价。與介同。(價)《唐韻》古訝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迓切,音駕。《說文》物直也。《家語》孔子爲政三月,鬻羔豚者不飾價。《後漢·張讓傳》當差之官者,皆于西園諧價。 古借用賈。賈音古,轉去聲,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