狴牢冷落停丹笔,郡国欢呼拆紫泥
诗句 | 读音 |
---|---|
郡国欢呼拆紫泥 | 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十二齊 拼音: jùn guóhuān hūchāi|cāzǐní|nì |
狴牢冷落停丹笔 | 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bì láolěng luòtíngdān bǐ |
狴牢冷落停丹笔,郡国欢呼拆紫泥释义
【郡国】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史记·酷吏列传》:“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餘,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寧见乳虎,无值寧成之怒。’”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唐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当乾元、广德之间,郡国多事。”清刘逢源《郭泰》诗:“博带雍容七尺身,
【欢呼】欢乐地喊叫。《东观汉记·王霸传》:“贼众欢呼,雨射营中。”唐元稹《辨日旁瑞气状》:“其日三将同升,万姓欢呼,四方来贺。”元萨都剌《将至太平驿》诗:“到驛欢呼如到家,明日舟行復如此。”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懽呼:欢乐地呼喊。唐薛用弱《集异记·李钦瑶》:“举军懽呼,声振山谷。”明张居正《贺瑞雪表》五:“懽呼敢效乎虫鸣,踊跃岂殊於兽舞!”康有为《将至桂林望诸石峰》诗:“昔游燕吴读园记,每见叠石輒懽呼。”
【拆】《集韻》《韻會》《正韻》恥格切,音坼。裂也,開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疏》皆孚甲開拆,莫不解散也。又毀也。又《集韻》昌石切,音尺。擊也。 本作。或作。又作坼。
【紫】《廣韻》將此切《集韻》蔣氏切,音呰。《說文》帛靑赤色。《釋名》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論語》紅紫不以爲褻服。《郉昺疏》紫,北方閒色。《又》惡紫之奪朱也。《何晏註》紫,閒色之好者。又水名。《史記·司馬相如傳》紫淵在其北。《註》文穎曰:西河穀羅縣有紫澤,其水紫色。又姓。《廣韻》出《何氏姓苑》。又同孳。《荀子·非十二子篇》紫然洞然。《註》紫,與孳同。柔弱之貌。漢典考證:〔《釋名》紫,疵也,非正色。正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 謹照原文正色之疵改五色之疵。〔又同絮。《荀子·非十二子篇》紫然洞然。
【泥】《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音。水名。《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又潏水之別名。《長安志》潏水,今名泥水。又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泥水。又水和土也。《書·禹貢》厥土惟塗泥。又汚也。《易·井卦》井泥不食。又丘名。《爾雅·釋丘》水潦所止曰泥丘。又泥中,衞邑也。《詩·邶風》胡爲乎泥中。又泥陽,縣名。《史記·酈商傳》蘇駔軍於泥陽。《前漢·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陽縣,王莽更曰泥隂。又弱也。《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又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杜甫詩》先拚一飮醉如泥
【狴牢】焦赣《易林·比之否》:“失意怀忧,如幽狴牢。”《旧唐书·刘瞻传》:“两家宗族,枝蔓尽捕三百餘人,狴牢皆满。”宋王禹偁《贺册皇太子表》:“纶綍四出,狴牢一空,率土普天,不胜庆幸。”明黄瑜《双槐岁钞·龚指挥气节》:“时睿皇帝归自北狩,尊为太上皇,居南宫,幽闭如狴牢,至穴墙以通饮食。”
【冷落】1.冷清;不热闹。唐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诗:“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宋苏轼《喜刘景文至》诗:“过江西来二百日,冷落山水愁吴姝。”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我去的半月其程,怎么门前的地也没人扫,一剗的长起青苔来,这般样冷落了也?”《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桂员外自得了这个异梦,心绪如狂,从京师赶回家来,只见门庭冷落,寂无一人。”清昭槤《啸亭杂录·汤文正》:“仁皇帝初南巡,公引驾自盘门入,以为吴郡中最冷落者。曰:‘无得使上知吴奢荡,有损圣德。’”杨朔《蓬莱仙境》:“在我的记忆当中,蓬莱是个古老
【停】《唐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廷。行中止也。《釋名》停,定也。定於所在也。《王弼易傳》八卦復位,六爻遷次,周而復始,上下不停。又《關尹子·八籌篇》草木俄茁茁,俄停停。《註》停停,樸遬不長也。又叶徒當切,音唐。《韓愈·贈張籍詩》從喪期至洛,還走不及停。假道經盟津,出入行澗岡。 《復古編》本作亭,後人又別作停。
【丹笔】1.朱笔。《初学记》卷二十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盛吉为廷尉,每至冬节,罪囚当断,妻夜执烛,吉持丹笔,夫妻相对,垂泣决罪。”唐刘知几《史通·点繁》:“昔陶隐居《本草》,药有冷热味者,朱墨点其名;阮孝绪《七録》,书有文德殿者,丹笔写其字。”宋陈师道《寄晁以道》诗:“须子五千卷,丹笔校黄本。”2.犹史笔。《隋书·儒林传·刘炫》:“数忝徒劳之职,久执城旦之书,名不挂於白简,事不染於丹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