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辔登北原,分首昭陵道

并辔登北原,分首昭陵道

诗句读音
并辔登北原平仄:平 仄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bìng pèidēngběi|bèiyuán
分首昭陵道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三十二晧
拼音: fēn shǒuzhāo língdào

并辔登北原,分首昭陵道释义

【并辔】谓并执马缰绳。辔,缰绳。《左传·成公二年》:“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后因指两马并行。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是故并轡争先而不能相夺。”《说唐》第二回:“罗艺大喜,同杨林并轡而行。”杨成武《飞夺泸定桥》:“我和团长并辔而行。”並轡:1.两马并驰。唐张说《赠赵侍御》诗:“并轡躧郊郭,方舟玩游演。”宋陆游《十二月二日夜梦与客并马行黄河上》诗:“并轡徐驱百里中,云开太华翠摩空。”2.犹言并驾齐驱。宋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张咏正﹞尝遗亿书云:‘世之才豪,须藉知识制之,则豪气不暴纵,不

【北】〔古文〕《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又《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高平曰原,人所登。《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澤墳衍原隰之名物。《禮·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爲天子勞農。又《前漢·食貨志》農漁商賈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馬相如傳》爾陿游原。《註》孟康曰:原,本也。又《爾雅·釋言》原,再也。《疏》重再也。《易·比卦》原筮元永貞。《朱傳》必再筮,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註》末,勿也。謂所食之餘,不可再進也。《前漢·禮樂

【分首】离别。南朝梁沉约《襄阳白铜鞮》诗:“分首桃林岸,送别峴山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宋王安石《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诗:“乡国去身犹万里,驛亭分首已三年。”

【昭陵】1.陵墓名。唐太宗墓。在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利用山峰凿成。著名的昭陵六骏石刻,原来即列置在昭陵北面祭坛的东西两庑房内。前蜀韦庄《闻再幸梁洋》诗:“兴庆玉龙寒自跃,昭陵石马夜空嘶。”清张际亮《迁延》诗:“石马昭陵烦北望,太宗兄弟总纵横。”参阅宋宋敏求《长安志·醴泉》。2.陵墓名。明穆宗墓。在北京市昌平县大峪山东。为明十三陵之一。3.陵墓名。清太宗墓。亦称北陵。在辽宁省沉阳市北隆业山。为关外清代三陵(昭陵、福陵和永陵)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个。解放后辟为北陵公园。参阅《清会典事例·盛京工部·陵寝规制》。4.宋仁

【道】〔古文〕衟《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又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又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又當道,草名。《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