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班班沙历历,清流决决响泠泠

碧玉班班沙历历,清流决决响泠泠

诗句读音
清流决决响泠泠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qīng liújué juéxiǎnglíng líng
碧玉班班沙历历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bì yùbān bānshā|shàlì lì

碧玉班班沙历历,清流决决响泠泠释义

【清流】的流水。《汉书·补乐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晋左思《吴都赋》:“树以青槐,亘以緑水,玄荫耽耽,清流亹亹。”宋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书》:“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内江石壁鱼》:“后破之,乃有一鱼跃出,其中泓然清流也。”瞿秋白《饿乡纪程》三:“环溪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2.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羣等传评》:“陈羣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宋欧阳修《朋党论》:“唐之晚年

【决决】。1.水流貌。《广雅·释训》:“涓涓、决决……流也。”南朝梁王僧孺《从子永宁令谦诔》:“悠悠越障,决决闽海。”宋梅尧臣《和仲文西湖野步》:“决决堰根水,层层湖上田。”明何景明《仲春雨霁出游》诗:“决决松上溜,潺潺石间流。”2.形容水流声。唐卢纶《山店》诗:“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宋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诗:“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清魏源《武林纪游》诗之七:“决决水声湲,重重山色赴。”3.传说中的水名。《山海经·北山经》:“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

【响】〔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兩切,音享。《說文》聲也。从音鄕聲。《註》徐鍇曰:聲之外曰響。響猶怳也,怳怳然浮也。實而精者曰聲,朴而浮者曰響。響之附聲,如影之著形。《玉篇》應聲也。《書·大禹謨》惟影響。又方響,樂器。《杜陽雜編》太和九年,宮人沈阿翹進白玉方響。 《集韻》或作。《韻會》又作鄕。通作嚮饗。

【泠泠】泠清貌。《文选·宋玉<风赋>》:“清清泠泠,愈病析酲。”李善注:“清清泠泠,清凉之貌也。”汉徐干《情诗》:“高殿鬱崇崇,广厦凄泠泠。”2.清白、洁白貌。《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王逸注:“清泠泠,以喻洁白。”汉刘向《新序·节士》:“吾独闻之,新浴者必振衣,新沐者必弹冠,又恶能以其泠泠更事之嘿嘿者哉!”3.形容声音清越、悠扬。晋陆机《招隐诗》之二:“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宋朱熹《次秀野韵题卧龙庵》:“更把枯桐写奇趣,鵾絃寒夜独泠泠。”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主人蓄

【碧玉】1.矿物名。含铁的石英石,呈红色、褐色或绿色。可作装饰品。也称碧石。《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晋王嘉《拾遗记·瀛洲》:“刻碧玉为倒龙之状。”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家有一玉罌,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田汉《南归》:“﹝湖水﹞緑得像碧玉似的。”2.人名。南朝宋汝南王妾。北周庾信《结客少年场行》:“定知刘碧玉,偷嫁汝南王。”南朝梁元帝《采莲赋》:“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3.人名。唐乔知之妾。一名窈娘。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周补闕

【班班】1.明显貌;显著貌。《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窃为《穷鸟赋》一篇。”李贤注:“班班,明貌。”唐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序:“读史书,自黄帝至吴魏间,班班能言之。”明宋濂《游涂荆二山记》:“梁魏交鬭时,就山筑堰以灌寿春,其遗蹟犹班班可见。”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五章:“及光武好之(占验派),其流愈鬯,东京儒者张衡、郎顗最称名家,襄楷、蔡邕、杨厚等亦班班焉。”2.络绎不绝貌;盛多貌。《后汉书·五行志一》:“车班班,入河间者,言上将崩,乘舆班班入河间迎灵帝也。”唐杜甫《

【沙】《唐韻》所加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加切,音紗。《說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水經注》逢澤陂東北流爲新溝,又東北注梁爲沙水。又《山海經》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又潁水之別名。《爾雅·釋水》潁爲沙。《註》謂大水溢出別爲小水之名。又疏土也。《易·需卦》需于沙。《正義》沙,水旁之地。《詩·大雅》鳧鷖在沙。又州名,在西徼外,取沙角山爲名,卽三秦記鳴沙山也。《廣輿記》沙州鳴沙山,峰勢危峻,沙如乾糖。天氣淸朗則沙鳴,聞數里外。又流沙,西境極遠之地。《書·禹貢》西被于

【历历】《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歷歷。”唐杜甫《历历》诗:“歷歷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宋孔平仲《月夜》诗:“更登高处望,歷歷见湖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桂庵》:“景物歷歷,如在目前。”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六:“两岸的风物都历历如画。”2.逐一,一一。唐韩愈《送李正字归》诗:“歷歷余所经,悠悠子当返。”明高启《门有车马客行》:“对案未能食,歷歷问桑梓。”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善饮者歷歷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同治壬戌十月初七日》:“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