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月光中箫凤远,袅袅馀音如缕
诗句 | 读音 |
---|---|
袅袅馀音如缕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niǎo niǎoyīnrúlǚ |
璧月光中箫凤远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bì yuèguāng1|4xiāofèngyuǎn|yuàn |
璧月光中箫凤远,袅袅馀音如缕释义
【袅袅】亦作“嬝嬝”。1.轻盈纤美貌。晋左思《吴都赋》:“蔼蔼翠幄,嫋嫋素女。”南朝梁武帝《白紵辞》之二:“纤腰嫋嫋不任衣,娇态独立特为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一女子左抱小儿,右持鼗鼓,嬝嬝来。”2.摇曳貌;飘动貌。《玉台新咏·古乐府<皑如山上雪>》:“竹竿何嫋嫋,鱼尾何蓰蓰。”南朝宋鲍照《在江陵叹年伤老》诗:“翾翾燕弄风,嫋嫋柳垂道。”唐李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诗:“夫子如何涉江路,云帆嫋嫋金陵去。”宋辛弃疾《朝中措》词:“篮舆嫋嫋破重冈,玉笛两红粧。”3.吹拂貌。《楚辞·九歌·湘夫人》:“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
【缕】《廣韻》力主切《集韻》《韻會》隴主切,音僂。《說文》綫也。《廣韻》絲縷。《周禮·天官》典枲掌布緦縷紵之麻草之物。《孟子》有布縷之征。《楚辭·招魂》秦篝齊縷。又覼縷。委曲也。《柳宗元·寄許孟容書》雖欲秉筆覼縷。又結縷,草名。《爾雅·釋草》傅橫目。《註》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箏草。又《集韻》郞侯切,音婁。褸或作縷。《玉篇》貧無衣,醜弊也。《小爾雅》布褐而紩之,謂藍縷。《左傳·宣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啓山林。《註》藍縷,敝衣。《類篇》褸或作縷。
【璧月】美称。南朝梁简文帝《慈觉寺碑序》:“龙星啟曜,璧月仪天。”前蜀韦庄《咸通》诗:“诸郎宴罢银灯合,仙子游回璧月斜。”鲁迅《而已集·谈“激烈”》:“今是中秋,璧月澄澈。”
【光】〔古文〕炗《唐韻》古黃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黃切,廣平聲。《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又姓。《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箫】〔古文〕《廣韻》蘇彫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彫切,音蕭。樂器。《風俗通》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十管,長二尺。《廣雅》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博雅》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三禮圖》簫,大者長尺四寸,二十四彄。頌簫,長尺二寸,十六彄。《通卦驗》簫,夏至之樂,長尺四寸。《註》簫管,形象鳥翼。鳥爲火,火成數七,生數二,二七一十四,簫之長由此。《釋名》簫,肅也,其聲肅肅而淸也。《白虎通》簫者,中呂之氣。《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傳》言簫見細樂之備。《詩·周頌》旣備乃奏,
【远】〔古文〕《廣韻》雲阮切《集韻》《韻會》雨阮切,爰上聲。《說文》遼也。《廣韻》遙遠也。《正韻》指遠近定體也。又《廣韻》《集韻》《韻會》于願切《正韻》于怨切,爰去聲。《正韻》遠之也。遠近之遠上聲,如《詩》其人則遠之類。遠離之遠去聲,如《論語》敬鬼神而遠之之類是也。又叶于員切,音淵。《詩·小雅》爾之遠矣,民胥然矣。 俗作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