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复仇议原文

驳复仇议原文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驳复仇议原文的相关古诗

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原文

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华夷图上应初录, 风土记中殊未传。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留连。 南宫有意求遗俗,试检周书王会篇。

再上湘江原文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原文

檐下疏篁十二茎,襄阳从事寄幽情。 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

桂州北望秦驿,手开竹径至钓矶,留待徐容州原文

幽径为谁开,美人城北来。王程倘馀暇,一上子陵台。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原文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东回山似戟, 牂牁南下水如汤。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原文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登柳州峨山原文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原文

每忆纤鳞游尺泽,翻愁弱羽上丹霄。岸傍古堠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

柳州寄丈人周韶州原文

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印文生绿经旬合, 砚匣留尘尽日封。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汨罗遇风原文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答刘连州邦字原文

连璧本难双,分符刺小邦。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 负弩啼寒狖,鸣枹惊夜狵.遥怜郡山好,谢守但临窗。

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原文

芳朽自为别,无心乃玄功。夭夭日放花,荣耀将安穷。 青松遗涧底,擢莳兹庭中。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 贞幽夙有慕,持以延清风。 无能常闭阁,偶以静见名。奇姿来远山,忽似人家生。 劲色不改旧,芳心与谁荣。喧卑岂所安,任物非我情。 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