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驿亭僧寺里,有山水处有君诗
| 诗句 | 读音 |
|---|---|
| 不论驿亭僧寺里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六止 拼音: bù lùnyì tíngsēngsìlǐ |
| 有山水处有君诗 | 平仄: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yǒu|yòushān shuǐchǔ|chùjūnshī |
不论驿亭僧寺里,有山水处有君诗释义
【不论】1.不考察,不评论。《荀子·性恶》:“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汉东方朔《七谏·谬谏》:“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明沉德符《野获编·叛贼·妖人赵古元》:“操白简者,以意中所爱憎评议公罪,而事变之大小,刑赏之轻重,概置不论矣。”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凡有党社,必为自谓中立者所不满,就大体而言,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他就置之不论了。”2.不议论,不谈论。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3.连词。不仅;不但。唐白居易《履信池樱桃
【驿亭】1.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唐杜甫《秦州杂诗》之九:“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驛亭。”仇兆鳌注:“邮亭,见《前汉·薛宣传》。颜注:‘邮,行书之舍,如今之驛。’据此,则驛亭之名起於唐时也。”宋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既出境,宿驛亭间,介马数万骑驰过,劒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明陆采《明珠记·珠园》:“驛亭空拨琵琶絃,鸞胶未续,蓝桥便是神仙宅。”柳亚子《浙游杂诗》之七:“向晚停车访驛亭,经翁扶杖早相迎。”2.指管理驿亭的人。《晋书·天文志上》:“东壁北十星曰天厩,主马之官,若今之
【僧】《廣韻》蘇增切《集韻》慈陵切《韻會》思澄切《正韻》思登切,塞平聲。沙門也。梵音云僧伽,從浮屠敎者,或稱上人。梵語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禪宗記》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者,今應赴僧也。又眞臘國呼僧爲苧菇,僧皆茹魚肉,惟不飮酒,供佛亦用魚肉。僧用金銀轎,扛傘柄者,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又《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沒多僧,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
【寺】《廣韻》《集韻》《韻會》祥吏切,音嗣。《說文》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聲。《徐曰》寸,法度也,守也。《釋名》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唐書·百官表》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爲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又《漢書註》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又漢明帝時,攝摩騰自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爲創立白馬寺。後名浮屠所居皆曰寺。又宦寺。《詩·秦風》寺人之令。《傳》內小臣也。令,使也。又《周禮·天官》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今。鄭註寺之言侍也
【里】《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爾雅·釋言》里,邑也。《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傳》里,居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前漢·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又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箋》里,憂也。又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註》里析,鄭大夫。又百里、相里,複姓。又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註》南里,鄭地。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山水】1.山与水。《墨子·明鬼下》:“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三国志·魏志·贾诩传》:“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皆难卒谋也。”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緑。”2.泛指有山有水的风景。《宋书·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清恽敬《重修松窦庵记》:“后陈茂才云渠来谈,县西山水之胜,皆远在数十里外,以暑不及游,因同游县东之松竇。”3.山水画的简称。唐杜甫《存殁口号》之二:“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
【处】《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
【君】〔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又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又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又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又子孫稱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