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

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

诗句读音
藜茹才充腹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lírúcáichōng fù
布衾不周体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二十一混
拼音: bù qīnbù zhōutǐ|tī

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释义

【藜】《唐韻》郞奚切,音犂。蒿類。《禮·月令》藜莠蓬蒿興。《前漢·司馬遷傳》墨者,糲粱之食,藜藿之羹。《註》藜草似蓬。《爾雅翼》藜,莖葉似王芻,兗州蒸爲茹,又可爲杖。《晉書·山濤傳》文帝以濤母老,贈藜杖一枝。又《揚雄·甘泉賦》配藜四施。《註》配藜,披離也。又懸藜,玉名。《史記·范睢傳》梁有懸藜。

【才】《唐韻》昨哉切《集韻》《韻會》《正韻》牆來切,音裁。《說文》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徐曰》上一,初生岐枝。下一,地也。《六書正譌》才,木質也。在地爲木,旣伐爲才,象其枝根斬伐之餘。从木省。別作材,非。又天地人爲三才。《易·繫辭》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一曰能也。《禮·文王世子》必取賢斂才焉。《論語》才難,不其然乎。《前漢·武帝紀》其令州縣舉茂才異等。《唐書·百官志》擇人以四才。《邵堯夫曰》臨大事然後見才之難。才者,天之良質也,學者所以成其才也。又質也,力

【充腹】。《战国策·燕策一》:“人之飢所以不食乌喙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尉缭子·治本》:“非五穀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葢形。”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六:“陶渊明日用铜鉢煮粥,为二食具,遇发火,则再拜曰:‘非有是火,何以充腹。’”明刘基《养志斋记》:“所以适口充腹者,无不有矣。”

【布衾】布被。《汉书·叙传下》:“布衾疎食,用俭飭身。”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清钱澄之《田园杂诗》:“三冬布衾单,暖气无一丝。”

【不周】1.不合。《楚辞·离骚》:“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王逸注:“周,合也。”汉班固《典引》:“司马相如洿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於用。”2.不至,不到。《汉书·叙传上》:“道悠长而世短兮,夐冥默而不周。”颜师古注引刘德曰:“周,至也。”3.不齐全;不周到。《后汉书·刘虞传》:“﹝虞﹞乃遣驛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禀粮不周,二奏交驰,互相非毁,朝廷依违而已。”宋司马光《贮瞻堂记》:“河南进士宋师中、李彻与其乡里士民之众以书抵光曰:‘公再为宰相,三守洛都,虽惠化徧天下,靡有不周,而在洛为多。’

【体】《廣韻》蒲本切《集韻》部本切,盆上聲。劣也。又麤貌。與笨同。《通雅》輀車之夫曰体夫。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葬,同昌公主賜酒餠餤四十橐駝,以飤体夫。《註》体,蒲本反。体夫,轝柩之夫。 俗書四體之體,省作體,誤。(體)〔古文〕《唐韻》《正韻》他禮切《集韻》《韻會》土禮切,涕上聲。《說文》總十二屬也。《釋名》體,第也。骨肉毛血表裏大小相次第也。《廣韻》四支也。《禮·中庸》動乎四體。又《易·文言》君子體仁,足以長人。《疏》體包仁道。又《書·畢命》辭尚體要。《註》辭以理實爲要。又《詩·衞風》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傳》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