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若远所伤,取锸安自持

不若远所伤,取锸安自持

诗句读音
取锸安自持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qǔchāānzì chí
不若远所伤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拼音: bù ruòyuǎn suǒshāng

不若远所伤,取锸安自持释义

【取】《唐韻》七庾切《集韻》《韻會》《正韻》此主切,娶上聲。《說文》捕取也。从又耳。《玉篇》資也,收也。《廣韻》受也。《增韻》索也。《禮·儒行》力行以待取。《史記·魯仲連傳》爲人排難解紛,而無取也。《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又《韻會》凡克敵不用師徒曰取。又《前漢·王莽傳》考論五經,定取禮。《註》師古曰:取,讀曰娶。又《集韻》《韻會》《正韻》逡須切,音趨。《集韻》取慮,縣名,在臨淮。又《集韻》雌由切,音秋。《前漢·地理志》留浚儀。《註》師古曰:取慮,縣名。音秋盧。取又音趨。又《集韻》《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

【自持】1.自我克制。《史记·儒林列传》:“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唐元稹《莺莺传》:“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明陶宗仪《辍耕录·后德》:“今上皇后弘吉剌氏……性节俭,不妬忌,动以礼法自持。”巴金《灭亡》第十四章:“但他终于能够自持,不曾把爱情向李静淑表白出来。”2.自守;自固。《商君书·农战》:“国不晨,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汉书·刘歆传》:“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穀梁》义。”晋羊祜《请伐吴疏》:“吴缘江为国,无有内外,东西数千里,以藩篱自持,所敌者大

【不若】1.不如;比不上。《墨子·亲士》:“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唐柳宗元《非国语上·不藉》:“夫福之求,不若行吾言之大德也;人之用,不若行吾言之和乐以死也。”《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今日事已分明,不若抽身回去。”清严有禧《漱华随笔·文三桥》:“先生视扇云:扇大佳,恐损坏,不若纱帽为凉快也。”2.不依顺;不顺遂。《书·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听罪。”曾运乾正读:“若,顺也。”《楚辞·天问》:“何献蒸肉之膏,而启帝不若。”王逸注:“若,顺也。”3.犹言不祥或不祥的事物。指传说中的魑魅魍魉等害人之物。《左传

【远所】犹远处。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恐远所谿谷山泽之民不徧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喻陛下之意,无忽。”参见“远处”。

【伤】《唐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音商。痛也。《爾雅·釋詁》傷思也。《詩·周南》維以不永傷。《小雅》我心憂傷。又創也,損也。《書·說命》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又毀傷也。《禮·緇衣》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又戕害也。《左傳·僖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又姓。《左傳》傷省,宋人。又《諡法》未家短折曰傷。又叶式亮切,同慯。《張衡·四愁詩》路遠莫致倚愁悵,何爲懷憂心煩傷。漢典考證:〔《爾雅·釋訓》憂思也。〕 謹照原文釋訓改釋詁,憂思也改傷思也。〔《書·說命》若跣勿視地。〕 謹照原文勿視改弗視。 考證:〔《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