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灾异会,则心虚元通

不以灾异会,则心虚元通

诗句读音
则心虚元通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zéxīn xūyuántōng
不以灾异会平仄:平 仄 平 仄 仄
拼音: bù yǐzāi yìhuì|kuài

不以灾异会,则心虚元通释义

【心虚】1.谓内心空明而无成见或谦虚而不自满。《列子·仲尼》:“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淮南子·原道训》:“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北堂书钞》卷九八引晋谢尚《谈赋》:“理玄旨邈,辞简心虚。”陈毅《赣南游击词》:“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2.胆怯。唐张鷟《游仙窟》:“莫怪向者频声战,良由得伴乍心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夏作人此时心虚已经到了极点,一看见了吓得魂不附体,汗如雨下,不觉战抖起来。”陈登科《赤龙与丹凤》十三:“你笑

【元】《唐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原。《精薀》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在人身則爲體之長。《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又《爾雅·釋詁》元,始也。又《廣韻》長也。又大也。《前漢·哀帝紀》夫基事之元命。《註》師古曰:更受天之大命。又首也。《書·益稷》元首明哉。《前漢·班固敘傳》上正元服。《註》師古曰:元,首也。故謂冠爲元服。又本也。《後漢·班固傳》元元本本。又百姓曰元元。《戰國策》制海內,子元元。《史記·文帝本紀》以全天下元元之民。《註》古者謂人云善人,因善爲元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不以】1.不为,不因。《礼记·表记》:“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2.不用;不靠。《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宋曾巩《上欧蔡书》:“故其言无不信听,卒能成贞观太平,刑置不以,居成康上。”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合作完成演出,而不以自身取胜,不独立吸引注意。”3.无论;不管。《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二年》:“或事应严密,不以其日;或异日听於閤门奏牓子,当尽屏侍臣,於便殿相待。”《元史·刑法志一》

【灾异】异”。指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汉书·宣帝纪》:“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后汉书·张衡传》:“天鉴孔明,虽疎不失。灾异示人,前后数矣,而未见所革,以復往悔。”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三国演义》第一○二回:“臣今职掌司天臺,但有祸福,不可不奏:近有羣鸟数万,自南飞来,投於汉水而死,此不祥之兆;臣又观天象,见奎星躔於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严复《救亡决论》:“曩己丑、庚寅之间

【会】〔古文〕《唐韻》《集韻》黃外切,音繪。合也。《易·乾卦》亨者,嘉之會也。《疏》使物嘉美之會聚。《書·禹貢》灉沮會同。《疏》謂二水會合而同。又《洪範》會其有極。《疏》會,謂集會。《禮·樂記》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衆。又《周禮·天官·大宰》大朝覲會同。又《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又《禮·檀弓》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註》會,謂盟也。《左傳·昭三年》有事而會,不協而盟。又《左傳·宣七年》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會。又《集韻》《韻會》古外切,音儈。與繪通。《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傳》會,五采也。《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