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籯金累世资,名家人物照清时
诗句 | 读音 |
---|---|
不用籯金累世资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bù|fǒuyòngyíng jīnlěi shìzī |
名家人物照清时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míng jiārén wùzhàoqīngshí |
不用籯金累世资,名家人物照清时释义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用】〔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余頌切,容去聲。《說文》可施行也。《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疏》唯宜潛藏,勿可施用。《書·臯陶謨》天討有罪,五五用哉。又《廣韻》使也。《左傳·襄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晉實用之。《杜甫詩》古來才大難爲用。又功用。《易·繫辭》顯諸仁,藏諸用。《疏》謂潛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諸用也。《論語》禮之用,和爲貴。又貨也。《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疏》謂在上節儉,不爲糜費,以利而用,使財物殷阜。《禮·王制》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又以也。《詩·小雅》謀
【籯金】。1.一籯之金。古人常用籯存放贵重金银财宝,故亦用以喻指财富。《后汉书·西域传论》:“先驯则赏嬴金而赐龟綬,后服则繫头顙而衅北闕。”《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论》:“汉世登士,閭党为先,崇本务学,不尚浮诡,然后可以俯拾青组,顾蔑籯金。”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籯金。”宋曾巩《送韩廷评》诗:“进道由来轻拱璧,传经知不羡籝金。”2.《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后以“籯金”指儒经。唐黄滔《司直陈公墓志铭》:“词人亹亹,若陈厚庆陈泛……俱以梦笔之词,籝金之学,半生随计,没
【累世】连几代。《荀子·荣辱》:“又欲夫餘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后汉书·孔融传》:“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郑尚书濂,浦江义门人。太祖尝一日问尚书:‘累世同居,何以致之?’”
【资】《唐韻》卽夷切《集韻》《韻會》《正韻》津私切,音咨。《說文》貨也。《易·旅卦》旅卽次,懷其資。《註》必獲次舍,懷來資貨。又《易·乾卦》萬物資始。《釋文》資,取也。又《儀禮·聘禮》問歲月之資。《註》資,行用也。又《五經文字》齎,與資同。《儀禮·少牢饋食禮》資黍于羊俎兩端。《註》資,猶減也。今文資作齎。又與咨同。《禮·緇衣》民惟曰怨資。《尚書》作咨。又姓。《玉海》資氏。《留·風俗傳》黃帝之後。《四明志》會稽有資氏。又《集韻》資四切。與恣同。秦刻石文恣作資。
【名家】1.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以正名辨义为主,主要代表为邓析、惠施、公孙龙等。《庄子·天下》有名家辩辞的记录。《史记·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缴绕……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汉书·艺文志》:“名家者流,盖出於礼官。”梁启超《论诸家之派别》:“名家言起於郑之邓析,而宋之惠施及赵之公孙龙大昌之。”2.犹名门。《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晋陆机《吴趋行》:“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宋欧阳修《刘公墓志铭》:“自其皇祖以尚书郎有声太宗时,遂为名家。”清洪昇《长生殿
【人物】1.人与物。《庄子·庚桑楚》:“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成玄英疏:“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隋书·律历志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明张纶《林泉随笔》:“言天地人物之理,固不随一人而存没也。”2.指人与财物、财富。《后汉书·段颎传》:“今先零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宋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3.特指人与其他动物。康有为《
【时】〔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又《韻會》辰也,十二時也。又《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又《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