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有畏友相勉励,安得准绳磨琢箴
诗句 | 读音 |
---|---|
不有畏友相勉励 | 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仄 仄 拼音: bù yǒuwèi yǒuxiāng|xiàngmiǎn lì |
安得准绳磨琢箴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āndé|děi|dezhǔn shéngmó zhuózhēn |
不有畏友相勉励,安得准绳磨琢箴释义
【不有】有。《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邢昺疏:“若无祝鮀之佞,而反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害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尝誉》:“不有此舅,焉有此甥。”唐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明刘基《杂诗》之七:“不有千年花,安得如瓜枣。”茅盾《子夜》十六:“如不有政府方面之确切表示,恐各会员难免疑虑。”
【畏友】、德行上、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宋陆游《病起杂言》诗:“起居饮食每自省,常若严师畏友在我傍。”清昭槤《啸亭杂录·诗龛》:“先生与余最善,每相见励以正身明道之词,坐谈终日不倦,实余之畏友也。”冰心《庄鸿的姊姊》:“我觉得她不但是我的爱姊,并且是我的畏友。”
【相】《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
【勉励】1.劝勉鼓励。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懃懃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老残游记》第八回:“却説那日东造到府署禀辞,与玉公见面,无非勉励些‘治乱世用重刑’的话头。”瞿秋白《饿乡纪程》三:“纯哥亦就不说什么,勉励我到俄国后研究学问,不要半途而辍。”2.尽力;努力。《太平广记》卷七一引《玄门灵妙记·窦玄德》:“公衔命既重,勉励为作。法之效验,未敢悬知。”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准绳】1.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准,测平面的水准器;绳,量直度的墨线。《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準绳。”汉陆贾《新语·道基》:“故圣人防乱以经艺,工正曲以準绳。”《史记·夏本纪》:“左準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2.喻言行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文子·下德》:“帝者不体阴阳即侵,王者不法四时即削,霸者不用六律即辱,君者失準绳即废。”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提纪纲者,不能以準绳检下,而曰密奏风闻。”《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近科的文章本也华靡过甚,我
【磨琢】品德、文章的磨砺修饰。宋曾巩《喜二弟侍亲将至》诗:“政如鲁卫各驰骋,文似机云饱磨琢。”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雍乾以还,词人林立,如南薌、橙里辈,非无磨琢之工,而卒不能超然独絶者,皆苦不知本原所在。”秦牧《艺海拾贝·镜子》:“十七世纪初,一个荷兰的磨琢镜片的工匠,一天到晚把厚厚薄薄的玻璃,磨成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透镜。”
【箴】《廣韻》職深切《集韻》《韻會》《正韻》諸深切,音斟。《說文》綴衣箴也。《禮·內則》紉箴請補綴。又古者以石爲箴,所以刺病。《前漢·藝文志》用度箴石箴石湯火所施。《註》箴,所以刺病也。石謂砭石,卽石箴也。《山海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註》可以爲砥針治癰腫者。又規戒也。《書·盤庚》猶胥顧于箴言。《左傳·襄十四年》工誦箴諫。《前漢·揚雄傳贊》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註》九州之箴也。《玉海》箴者,諫誨之辭,若箴之療疾,故名箴。又姓。《風俗通》衞有大夫箴莊子。又《爾雅·釋器》一羽謂之箴,十羽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