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产蒸薪,愿当歌棫朴
不止产蒸薪,愿当歌棫朴释义
【不止】1.不停。《左传·襄公十八年》:“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汉枚乘《七发》:“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唐韩愈《别知赋》:“雨浪浪其不止,云浩浩其常浮。”艾青《公路》诗:“下面是大江,不止地奔腾着江水。”2.不仅;不限于。《墨子·天志中》:“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明胡应麟《诗薮·周汉》:“孔明《梁父吟》当不止一篇,世所传仅此耳。”老舍《四世同堂》三十:“瑞丰不止是找个地位,苟安一时,而是去作小官儿,去作
【蒸】《唐韻》煑仍切,音烝。《說文》折麻中榦也。《詩·小雅》以薪以蒸。《箋》麤曰薪,細曰蒸。《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內饔之事。《疏》自然小者曰蒸也。又衆也。《詩·大雅》天生蒸民。又地名。《吳越春秋》吳王召公孫聖,使門人提之蒸丘。又通烝。《爾雅·釋天》冬祭曰蒸。《註》進品物也。又《類篇》諸應切,音證。氣之上達也。《列子註》溫蒸同乎炎火,音去聲。《潘尼·苦雨賦》氣觸石而結蒸,雲膚合而仰浮。 《羣經音辨》蒸,經典蒸祭之蒸多去草,以此爲薪蒸。漢典考證:〔《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內外饔之事。《註
【薪】《唐韻》息鄰切《韻會》斯人切,音新。《說文》蕘也。又柴也。《詩·齊風》析薪如之何。《禮·月令》季秋草木黃落,乃伐薪爲炭。《周禮·地官·甸師註》大木曰薪。又草亦曰薪。《孟子》毀傷其薪木。《趙岐註》恐其傷我薪草樹木也。又采薪亦曰薪。《前漢·法志》罪人獄已決完,爲城旦舂,滿三歲爲鬼薪、白粲。漢典考證:〔《禮·月令》乃代薪爲炭。〕 謹照原文代薪改伐薪。 考證:〔《禮·月令》乃代薪爲炭。〕 謹照原文代薪改伐薪。
【愿】《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正韻》虞怨切,音願。《說文》謹也。又愨也,善也。《書·臯陶謨》愿而恭。又與原通。《論語》鄕原,德之賊也。《朱傳》原,與愿同。又《集韻》愚袁切,音元。《周禮·秋官·大司》上愿糾暴。劉昌宗讀。
【当】〔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郞切,黨平聲。《說文》田相値也。从田,尚聲。又《玉篇》任也。《論語》當仁不讓於師。《晉語》夫幸,非福非德不當雍。《註》當,猶任也。又《廣韻》敵也。《禮·王制》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又直也。《禮·內則》妻不在,妾御莫敢當夕。又遇也。《左傳·昭七年》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禮·曲禮》當食不歎。又適可也。《易·履卦》夬履貞厲,位正當也。《左傳·哀元年》逢滑當公而進。《註》當公
【歌】〔古文〕可哥《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柯。《說文》詠也。《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又曲合樂也。《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棫朴】白桵和枹木。《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毛传:“棫,白桵也。朴,枹木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南郊乐歌》:“玉帛载升,棫朴斯燎。”一说即白蕤。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今关中有白蕤,棫朴也,芃芃丛生,民多採作薪。”2.《诗·大雅》中的篇名。该篇诗序称是咏“文王能官人也”,故多以喻贤材众多。《诗·大雅·棫朴》:“芃芃域朴,薪之槱之。”毛传:“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梁书·裴子野传》:“伏惟皇家淳耀,多士盈庭,官人迈乎有嬀,棫朴越于姬氏。”严复《救亡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