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旗幻想芙蓉面,晚来旗脚薰风转
诗句 | 读音 |
---|---|
采旗幻想芙蓉面 | 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3|4qíhuàn xiǎngfú róng miàn |
晚来旗脚薰风转 |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wǎn láiqí jiǎoxūn fēngzhuǎn|zhuàn|zhuǎi |
采旗幻想芙蓉面,晚来旗脚薰风转释义
【采】《唐韻》倉宰切《集韻》《韻會》此宰切,音採。《說文》捋取也。《詩·周南》采采卷耳。《朱註》采采,非一采也。又擇也。《禮·昏義》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釋文》采,擇也。《疏》納采者,謂采擇之禮。《史記·秦始皇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班固·西都賦》奚斯魯頌,同見采於孔氏。又采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史記·項羽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又物采。《左傳·隱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疏》取鳥獸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飾謂之爲物。《文六年》分之采物。《疏》采物,謂采
【旗】《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奇。《說文》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釋名》熊虎爲旗,軍將所建,象其猛如虎,與衆期其下也。《周禮·春官·司常》熊虎爲旗。《又》師都建旗。《註》畫熊虎者,鄕遂出軍賦,象其守猛莫敢犯也。又《左傳·閔二年》佩衷之旗也。《註》旗,表也。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東北曲十二星曰旗。《註》兩旗者,左旗九星,在河鼓左也。右旗九星,在河鼓右也。皆天之鼓旗,所以爲旌表。又姓。《廣韻》齊卿子旗之後,漢有九江太守旗光。又與箕同。《荀子·富國篇》則國安於盤石,壽於旗翼。《註》
【幻想】1.不切实际的、不能实现的一种想象。清李渔《玉搔头·抗节》:“空将这假笑痴顰,费伊的幻想。”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序》:“神话里的天和地,根本上便不是人类幻想的结果,而是记录着真实的古代人的苦斗的经过。”2.泛指想象。杨朔《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黎明时期便幻想出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叫大禹。”漢
【芙蓉面】喻美人容颜。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东风摇曳垂杨綫,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谁道蓬山天外远,晓起开帘,重见芙蓉面。”
【晚来】;入夜。唐杜甫《题郑县亭子》诗:“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郭沫若《芭蕉花》:“白日里家务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典
【旗脚】“旂脚”。犹旗尾。宋梅尧臣《龙女祠祈顺风》诗:“龙母龙相依,风云随所变。舟人请予往,出庙旗脚转。”宋苏轼《泗州僧伽塔》诗:“我昔南行舟繫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旂脚转。”宋叶适《后端午行》:“一村一船徧一乡,处处旗脚争飞扬。”典
【薰风】1.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明李东阳《天津八景》诗之四:“层轩南向坐薰风,极目平畴远近同。”陈毅《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诗:“解放寧沪吾道东,大军整肃胜薰风。”2.相传舜唱《南风歌》,有“南风之薰兮”句,见《孔子家语·辩乐》。后因以“薰风”指《南风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诗於元后,‘烂云’歌於列臣。”宋苏轼《东阳水乐亭》诗:“鏗然涧谷含宫徵,节奏未伐君独喜。不须写入薰风弦
【转】《廣韻》《集韻》《韻會》陟兗切《正韻》止兗切,專上聲。《說文》轉運也。《前漢·韓安國傳》轉粟輓輸以爲之備。又《廣韻》動也,旋也。《詩·周南》輾轉反側。《註》輾者轉之半,轉者輾之周。又《韻會》軫轉,無窮也。《揚子·太經》軫轉其道。又《廣韻》知戀切《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凡物自轉則上聲,以力轉物則去聲。又車上衣裝曰轉。《左傳·襄二十四年》踞轉而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