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去后右军死,谁是风流入品题
诗句 | 读音 |
---|---|
谁是风流入品题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2shìfēng liúrùpǐn tí |
蔡邕去后右军死 | 平仄:仄 平 仄 仄 仄 平 仄 韵脚:上五旨 拼音: càiyōngqùhòuyòu jūnsǐ |
蔡邕去后右军死,谁是风流入品题释义
【谁】《五音集韻》是爲切《玉篇》是推切,音垂。《說文》何也。《玉篇》不知其名也。《易·同人》出門同人。又誰咎也。《詩·召南》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左傳·隱元年》其誰曰不然。《老子·道德經》吾不知誰之子。《莊子·天運篇》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註》未至孩童,便知人之姓名爲誰。又《爾雅·釋訓》誰昔昔也。《詩·國風》誰昔然矣。《傳》猶言疇昔也。郭璞曰:誰,發語辭。又《正韻》誰何,詰問也。《前漢·賈誼傳》利兵而誰何。《師古註》問之爲誰也。又《前漢·五行志》大誰卒。《師古註》主問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誰也。大誰,
【是】〔古文〕《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音姼。《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註》氏,與是同。古通用。又《韻補》叶市之切。
【风流】1.风流动或流逝。唐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未穷观而极览,忽云散而风流。”参见“风流云散”。2.风行;流传。汉苏顺《和帝诔》:“陶元二化,风流万国。”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於两汉,风流弥广。”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六》:“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隋唐,风流已远。”3.风尚习俗。《汉书·刑法志》:“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篤厚,禁罔疏阔。”唐韩休《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
【入】《唐韻》人執切《集韻》《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任入聲。《說文》內也。《玉篇》進也。《禮·少儀》事君,量而後入。《檀弓》孟獻子比御而不入。《註》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猶不入寢也。又《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吳。《傳》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註》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順,非王命而入人國也。又《廣韻》納也,得也。又《增韻》沒也。又《楞嚴經》六入謂六塵,卽眼入色,耳入聲也。又《敎坊記》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漢典考證:〔《檀弓》孟子比御而不入。〕 謹照原書孟子改爲孟獻子。 考
【品题】1.品评的话题、内容。《后汉书·许劭传》:“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2.谓评论人物,定其高下。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清叶廷琯《鸥陂渔话·东坡画像赞》:“此讚品题文忠,亦能确当。”3.观赏;玩赏。唐畅当《蒲中道中》诗之二:“古刹栖柿林,緑阴覆苍瓦。岁晏来品题,拾叶总堪写。”明王九思《山坡羊·春游》曲:“垂杨影里青驄繫,倚杖藜,春光细品题。”清钮琇《觚賸·石言》:“主人方盘礴其(砚石)间,穷日达晨
【蔡】〔古文〕《唐韻》倉大切《集韻》《類篇》七蓋切,音。《說文》草也。《玉篇》草芥也。草際也。又《論語》臧文仲居蔡。《何晏註》蔡,國君之守龜,出蔡地,因以爲名焉。又山名。《書·禹貢》蔡蒙旅平。《疏》蔡,山名。又《禹貢》二百里蔡。《傳》蔡,法也。法三百里而差。又國名。《書·蔡仲之命疏》成王命蔡叔之子踐諸侯之位,作蔡仲之命。又姓。《史記》蔡澤,古作祭,《左傳》祭仲,《國語》祭公謀父,《後漢書》祭遵俱作蔡。又《集韻》七曷切,音攃。《前漢·李廣利傳》昧蔡爲宛王。又桑割切,音薩。放也。《左傳·昭元年》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
【邕】《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容切,音雍。《說文》邑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是也。又《集韻》竭塞也。與壅同。《前漢·王莽傳》邕河水不流。又《正韻》和也。與雍同。《晉書·桑虞傳》閨門邕穆。又《韻會》州名。秦桂林郡,唐置邕州。 《正字通》邕雍雝壅,古俱通用。
【去】《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又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又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又《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又《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
【右军】1.周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左传·桓公五年》:“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史记·赵世家》:“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国语·吴语》:“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亦令右军衔枚踰江五里以须。”《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帝率右军若干惠,大破神武军,悉虏其步卒。”2.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后称羲之为“右军”。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引南朝齐王僧虔《论书》:“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唐高适《途中寄徐录事》诗:“空多篋中赠,长见右军书。”
【死】〔古文〕《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斯上聲。《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禮·曲禮》庶人曰死。《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又圓丘山有不死樹。《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