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改正色,皓皓浮须眉

苍苍改正色,皓皓浮须眉

诗句读音
皓皓浮须眉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hào hàofúxū méi
苍苍改正色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cānggǎi zhèngsè

苍苍改正色,皓皓浮须眉释义

【皓皓】“皜皜”。1.洁白貌;高洁貌。《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皓皓。”《楚辞·渔父》:“寧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宋沉遘《代人祭吴春卿文》:“皜皜之质,濯濯之仪。”清田茂遇《贫交行》:“君不见古来英雄不用为佣保,叩角行歌石皓皓。”曹亚伯《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诸烈士死义也,皓皓侠骨,使与犯人同葬一处,揆之於理,实不能平。”2.光明貌。汉扬雄《法言·渊骞》:“明星皓皓,华藻之力也与?”清龚自珍《春日有怀山中桃花因有寄》诗:“山中花开,白日皓皓。明妆子谁?温黁清妙。”

【浮】《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音罘。《說文》氾也。《論語》乗桴浮於海。又順流曰浮。《書·禹貢》浮于濟漯。又濟涉腰瓠曰浮。《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註》浮,瓠也。又溢也,過也。《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又先時曰浮。《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又輕也。《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又浮浮,氣烝貌。《詩·大雅》烝之浮浮。又雨雪盛貌。《詩·小雅》雨雪浮浮。又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又浮沉,無定之意。《詩·小雅》載沉載浮。又《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禮·投壷》無偝

【须眉】“须麋”。1.胡子和眉毛。《荀子·非相》:“傅説之状,身如植鰭;伊尹之状,面无须麋。”杨倞注:“麋,与眉同。”《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一八:“荷衣説艺鬭心兵,前辈须眉照坐清。”2.借指男子。清周亮工《书影》卷七:“教邓子孙,止於保姓;教济河王子,意在维城。有此远识,须麋不逮。”《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釵。”《海上花列传》第三三回:“磊落须眉浑不喜,偏要双鬟窈窕。”3.比喻事物细微处。明李贽《四书评·孟子·离娄下》:“叙

【苍】〔古文〕《唐韻》七岡切《正韻》千剛切,音倉。《說文》草色也。《易·說卦傳》震爲蒼筤竹。《臨川吳氏註》蒼,深靑色。《詩·王風》悠悠蒼天。《禮·玉藻》大夫佩水蒼玉。《疏》似水之蒼而雜有文。又《博雅》茂也。《書·益稷篇》至于海隅蒼生。《傳》蒼蒼然生草木。又老也。《詩·秦風》蒹葭蒼蒼。《釋文》物老之狀。又《前漢·陳勝傳》蒼頭。《註》士卒靑帛巾。又《綱目集覽》蒼黃,急遽貌。又姓。《通志·氏族略》蒼氏。《註》《風俗通》云:八愷,蒼舒之後。又《韻會》采朗切,倉上聲。莽蒼,寒狀。一曰近郊之色。《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

【改正】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汉书·谷永传》:“不求之身,无所改正……是循不享之迹,无谢过之实也,天责愈深。”宋何薳《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此刻天下的大势,倘使不把读书人的路改正了,我就不敢説十年以后的事了。”巴金《纪念雪峰》:“错误终于改正,沉冤终于昭雪。”更改正朔。古时王朝易姓则改正朔。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人在》:“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礼记·大传》“改正朔,易服色”唐孔颖达疏

【色】〔古文〕《廣韻》所力切《集韻》《韻會》殺測切,音嗇。《說文》顏氣也。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爲顏氣。《禮·玉藻》色容莊。《汲冢周書》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後漢·嚴光傳》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註》以形貌求之也。又采色。《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註》五色,靑黃赤白黑也。《左傳·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又色慾。《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傳》色,女色。《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爲民紀。又物景亦曰色。《莊子·盜跖篇》車馬有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