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头买券槐阴凉,清严官吏两平量

仓头买券槐阴凉,清严官吏两平量

诗句读音
清严官吏两平量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十陽
拼音: qīngyánguān lìliǎngpíngliáng|liàng
仓头买券槐阴凉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cāng tóumǎiquàn|xuànhuáiyīn liáng

仓头买券槐阴凉,清严官吏两平量释义

【官吏】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墨子·号令》:“官吏豪杰与计坚守者,十人,及城上吏比五官者,皆赐公乘。”《史记·秦始皇本纪》:“於是二世乃遵用赵高,申法令。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宋苏轼《喜雨亭记》:“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於庭。”清孙枝蔚《咏物诗·蠹鱼》:“字汝曰蠹汝不耻,真同官吏剧贪侵。”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序》:“寻邬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

【两】〔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

【平】〔古文〕《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音苹。《說文》平,語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廣韻》平,和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傳》平和章明。《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謂解恕和好也。《爾雅·釋詁》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傳》水土治曰平。《詩·小雅》原隰旣平。又治

【量】〔古文〕《廣韻》《集韻》《韻會》力讓切《正韻》力仗切,音亮。《集韻》斗斛曰量。《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釋文》量,力尚切,斗斛也。《左傳·昭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鍾。《禮·明堂位》頒度量,而天下大服。《註》量,謂豆、區、斗、斛、筐、筥所容受。《前漢·律歷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又《正韻》度量,能容之謂量。《蜀志·黃權傳》魏文帝察其有局量。《程子遺書》或問:量可學乎。曰:可。學進則識進,識進則量進,人量隨識長,亦有識高而量不長者,識未至也。又限也。《禮·禮運》月以爲量。《疏》量,猶分限也

【仓头】奴仆的称呼。汉时奴仆以深青色布包头,故称。仓,通“苍”。《汉书·萧望之传》:“仲翁(王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颜师古注:“皆官府之给贱役者也。”《北齐书·张亮传》:“﹝尒朱兆﹞窜於穷山,令亮及仓头陈山提斩己首降,皆不忍。”《资治通鉴·汉宣帝地节三年》:“﹝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使仓头奴上朝謁。”

【买】《唐韻》《正韻》莫蟹切《集韻》《韻會》母蟹切,音蕒。《說文》作,市也。《增韻》售人之物曰買。《急就篇註》出曰賣,入曰買。《周禮·天官·小宰》聽賣買以質劑。《前漢·食貨志》衆民賣買五穀、布帛、絲緜之物。又姓。《氏族略》五代買叔午。

【券】《唐韻》去願切《集韻》《韻會》《正韻》區願切,音勸。《說文》契也。从刀,聲。以木牘爲要約之書,以刀剖之,屈曲犬牙。《釋名》券,綣也,相約束繾綣爲限也。《史記·田敬仲世家》蘇秦謂田軫曰:公常執左券,以責于秦韓。又《孟嘗君傳》馮驩收責於薛,旣還,曰:臣合券焚之,市義而反。《韻會》从刀,不从力。券,古卷字也。

【槐】《唐韻》戸乖切《集韻》《韻會》乎乖切,音懷。《說文》木也。《周禮·秋官》面三槐三公位焉。《註》槐之言懷也。懷來遠人於此,欲與之謀。《爾雅·釋木》櫰槐,大葉而黑,守宮槐葉晝聶宵炕。《藝文類聚》槐,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規,二旬而葉成。又《春秋·說題辭》槐者,虛星之精。又《周禮·夏官·司爟註》秋取槐檀之火。又槐里,地名。《前漢·地理志》屬右扶風。又水名。《山海經》敦與之山,槐水出焉。又孟槐,獸名。《山海經》譙明之山有獸,狀如貆,赤毫,曰孟槐。又姓。《統譜》望出廣漢。唐槐承榮、槐公儉。又《集韻》《

【阴凉】见“阴凉”。亦作“阴凉”。1.日光照不到使人感觉凉爽。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甘子阴凉叶,茅斋八九椽。”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如今人早晨栽下树,到晚来要阴凉。”杨朔《京城漫记》:“他们搭个棚子,把草晾在阴凉的地方,天天往上喷水,好好保养着,一面动手栽。”2.日光照不到而凉爽的地方。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羊》:“夏日盛暑,须得阴凉;若日中不避热,则尘汗相渐,秋冬之间,必致癣疥。”老舍《四世同堂》四一:“老人进了门,西墙下已有了阴凉,便搬个小凳坐在枣树下,吸着小顺儿的妈给作好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