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骸付蝼蚁,汗简更须名
残骸付蝼蚁,汗简更须名释义
【残骸】的尸骨。宋苏轼《到常州谢表》:“已分没身,寄残骸於魑魅;敢期择地,收暮景於桑榆。”清曾国藩《湘乡昭忠祠记》:“残骸暴于荒原。”今亦常借指残破的建筑物及机械、车辆等。如:旷野里有一堆敌机的残骸。2.谦词。意为老朽之躯。宋苏舜钦《杜公让官表》:“故尝屡拜恳牘,乞收残骸。”宋王安石《题永庆壁》诗:“残骸岂久人间世,故有情钟未可忘。”
【付】《唐韻》《集韻》《韻會》方遇切,音傳。畀也,授也。《孔叢子·記義篇》孔子曰:若苟付可付。則己不勞,而賢才不失矣。又《集韻》符遇切。同祔。祭名。《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祥掌國事。《註》付當爲祔。又姓。 《說文》从寸持物對人。《徐鉉曰》寸,手也。亦作仅。漢典考證:〔《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詳掌國事。〕 謹照原文詳改祥。 考證:〔《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詳掌國事。〕 謹照原文詳改祥。
【蝼蚁】亦作“螻螘”。1.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庄子·列御寇》:“在上为鸟鳶食,在下为螻蚁食。”《淮南子·人间训》:“千里之隄,以缕螘之穴漏。”宋周密《齐东野语·姚干父杂文》:“况夫螻蚁至微,微而有知。”明梁辰鱼《浣纱记·被围》:“巨鱼失水,反遭螻蚁之欺。”许地山《缀网劳蛛》:“我不管人家怎样批评我,也不管他怎样疑惑我,我只求自己无愧,对得住天上底星辰和地下底蝼蚁便了。”一说蝼蚁即蚂蚁。参阅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二。2.比喻力量微弱或地位低微、无足轻重的人。《后汉书·班固传上》:“固(班固)幸得生於清明之
【汗简】1.以火炙竹简,供书写所用。汉刘向《别录》:“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復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北周庾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子云犹汗简,温舒正削蒲。”2.竹简。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片,亦借指著述。元袁桷《偶述末章答继学》诗:“韦编旧学阴阳祕,汗简功深岁月修。”清钮琇《觚賸·蒋山佣》:“身当史局,因事纳规,造膝之谋,沃心之告,有急於编摩,固不待汗简奏功,然后为千秋金鑑之献也。”3.借指史册、典籍。《晋书·王湛传论》:“虽崇勋懋绩有闕於旂常,素德清规足传於汗简矣。”《旧五代史·晋书·赵在
【更】《玉篇》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名】《唐韻》武幷切《集韻》《韻會》彌幷切《正韻》眉兵切,音詺。《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玉篇》號也。《廣韻》名字也。《春秋·說題》名,成也。《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又自呼名也。《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又呼人之名也。《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又名譽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又《春秋·說題》名,大也。《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又名號也。《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