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明朝江国近,买鱼沽酒祓征尘

惭愧明朝江国近,买鱼沽酒祓征尘

诗句读音
买鱼沽酒祓征尘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mǎiyúgū jiǔ2zhēng chén
惭愧明朝江国近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十九隱
拼音: cán kuìmíng cháo1guójìn

惭愧明朝江国近,买鱼沽酒祓征尘释义

【买】《唐韻》《正韻》莫蟹切《集韻》《韻會》母蟹切,音蕒。《說文》作,市也。《增韻》售人之物曰買。《急就篇註》出曰賣,入曰買。《周禮·天官·小宰》聽賣買以質劑。《前漢·食貨志》衆民賣買五穀、布帛、絲緜之物。又姓。《氏族略》五代買叔午。

【鱼】〔古文〕《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御平聲。《說文》本作,水蟲也。象形,與燕尾相似。《註》徐鍇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韻會》隷省作魚。《易·中孚》豚魚吉。《註》魚者,蟲之隱者也。《儀禮·有司徹》魚。《註》魚無足翼。《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註》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又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又《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猪,東海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靑,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又《唐書·車服志》

【沽酒】1.从市上买来的酒;买酒。《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唐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墙根菊花好沽酒,钱帛纵空衣可準。”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余﹞夜至江阴江口,春寒彻骨,沽酒御寒,囊为之罄。”续范亭《一九四二年春养疴延安交际处茅屋闻晋西北敌人残酷扫荡有感》诗:“城南有茅屋,结构在西坡。沽酒临北市,汲水下东河。”2.卖酒。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不粥飪,不市食。及其后,则有屠沽,沽酒市脯鱼盐而已。”唐白居易《杭州春望》诗:“红袖织綾夸柿蔕,青旗沽酒趁梨花。”《水浒传》第十五回:“篱

【祓】《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敷勿切,音拂。除災求福也。又潔也,除也。《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註》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左傳·襄二十五年》祝祓社。又《司馬相如·封禪書》祓飾厥文。《師古註》祓飾者,除去舊事,更飾新文。又《五音集韻》方肺切,音廢。義同。又縣名。在琅邪郡。又通作茀。《爾雅·釋詁》祓,福也。《註》詩:祓祿爾康矣。今詩本作茀。又通作弗。《詩·大雅》以弗無子。《註》弗之言祓也。祓除其無子之疾。漢典考證:〔《爾雅·釋詁》祓,福也。《註》詩,祓祿爾康矣。〕 謹照原文爾祿改祿爾。

【征尘】扬起的尘埃。唐王勃《别人》诗之一:“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宋张孝祥《六州歌头》词:“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2.指旅途中所染的灰尘。含有劳碌辛苦之意。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清纳兰性德《点绛唇·寄南海梁药亭》词:“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人民文学》1981年第6期:“在大凌河边,他和很多‘旅人’促膝相谈,双方都要掉下眼泪,染湿满是征尘的衣襟。”3.战斗时扬起的尘土。《水浒传》第九二回:“二将在征尘影里,杀气丛中,鬭过三十餘合。”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惭愧】亦作“慙媿”。亦作“慙愧”。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国语·齐语》:“是故大国慙媿,小国附协。”《汉书·贡禹传》:“自念终亡以报厚德,日夜慙愧而已。”《南史·孝义传上·韩係伯》:“隣人惭愧,还所侵地,躬往谢之。”《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正值空乏,不能相济,惭愧!惭愧!”巴金《哑了的三角琴》:“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情并不曾做到。”2.感幸之词。意为多谢、难得、侥幸。唐王绩《过酒家》诗之五:“来时长道貰,惭愧酒家胡。”唐元稹《长滩梦李绅》诗:“慙媿梦魂无远近,不辞风

【明朝】。晋左思《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2.明天。今天的下一天。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五:“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復更出。”《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且归去,你明朝却送我丈夫归来则个。”潘漠华《三月五夜》诗:“明朝将离去,为了你,又停留一天。”3.以后,将来。五代齐己《感时》诗:“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明高启《松隐为爱叔能赋》:“我今身似浮云閒,正合著在长林间。明朝倘许同栖泊,便拟飞随白鹤还。”盛明之朝。诗文中常称本朝为“明朝”。宋王禹偁《送淳于中舍悬车侍养》诗:“

【江】《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又《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

【国】〔古文〕囗囶圀《唐韻》古或切《集韻》骨或切,觥入聲。《說文》邦也。《周禮·夏官·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爲九州。又《冬官·考工記》匠人營國,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禮·王制》五國以爲屬,十國以爲連,二十國以爲卒,二百一十國以爲州。《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又《周禮·地官·掌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註》山國多山者,土國平地也,澤國多水者。又滅人之國曰勝國。《左傳註》勝國者,絕其社稷,有其土地也。又九州之外曰外國。亦曰絕國。《後

【近】〔古文〕《廣韻》其謹切《集韻》《韻會》《正韻》巨謹切,音瘽。《玉篇》不遠也。《詩·小雅》會言近止。《易·繫辭》近取諸身。又《廣韻》幾也。言庶幾也。《論語·其庶乎註》庶言近道也。又《韻會》迫也。《易·繫辭》二多譽,四多懼,近也。《註》位偪于君也。又《廣韻》《集韻》《韻會》巨靳切,音覲。《說文》附也。《增韻》親也,近之也。《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又《洪範》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韻會》凡遠近之近,上聲。附近之近,去聲。又《集韻》居吏切,音記。已也。辭也。《詩·大雅》往近王舅。《註》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