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三茅老兄弟,一生木石草为衣

惭愧三茅老兄弟,一生木石草为衣

诗句读音
惭愧三茅老兄弟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cán kuìsān máolǎoxiōng dì
一生木石草为衣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八微
拼音: yīshēngmùshí|dàn3wéi|wèiyī

惭愧三茅老兄弟,一生木石草为衣释义

【惭愧】亦作“慙媿”。亦作“慙愧”。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国语·齐语》:“是故大国慙媿,小国附协。”《汉书·贡禹传》:“自念终亡以报厚德,日夜慙愧而已。”《南史·孝义传上·韩係伯》:“隣人惭愧,还所侵地,躬往谢之。”《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正值空乏,不能相济,惭愧!惭愧!”巴金《哑了的三角琴》:“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情并不曾做到。”2.感幸之词。意为多谢、难得、侥幸。唐王绩《过酒家》诗之五:“来时长道貰,惭愧酒家胡。”唐元稹《长滩梦李绅》诗:“慙媿梦魂无远近,不辞风

【三茅】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晋书·礼志上》:“武皇帝亦初平寇乱,意先仪范。其吉礼也,则三茅不翦,日观停瑄。”详“三脊茅”。2.指传说中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唐许浑《亡题》诗:“商岭採芝寻四老,紫阳收朮访三茅。”宋柳永《巫山一段云》词:“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详“三茅君”。3.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唐刘禹锡《重送逝西李相公顷新加旌旄》诗:“城下清波含百谷,窗中远岫列三茅。”汉

【老】〔古文〕《廣韻》盧皓切《集韻》《韻會》《正韻》魯皓切,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又《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又《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又《儀禮·聘禮》授老幣。《註》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又《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註》卿老亦卿也。又《禮·王制》天子之老。《註》老謂上公。又《禮·禮運》三老在學。《註》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

【兄弟】和弟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诗·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郑玄笺:“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絶。”元李直夫《冻苏秦》第二折:“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明史·费宏传》:“宏从弟编修寀,其妻与濠妻,兄弟也。”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仪礼·丧服》:“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郑玄注:“兄弟,犹言族亲也。”《诗·小雅·常棣序》:“常棣,燕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生】〔古文〕《唐韻》所庚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庚切,音甥。《說文》進也。《玉篇》起也。《莊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則衆害生。《註》生,起也。又《玉篇》產也。《博雅》人十月而生。《穀梁傳·莊二年》獨隂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又出也。《易·觀卦》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註》生,猶動出也。又養也。《周禮·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馭其福。《註》生,猶養也。賢臣之老者,王有以養之。《左傳·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又《韻會》死之對也。《孟子》生,亦我所欲也。《前漢·文帝紀》

【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卜切,音沐。《說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徐鍇曰》屮者,木始申坼也,萬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白虎通》木之爲言觸也。《玉篇》燧人氏鑽出火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易·說卦傳》爲木。《疏》木可以揉曲直,卽順之謂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疏》春則爲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又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太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註》木,柷敔也。又質樸。《論語》剛毅木訥近仁。又木彊,不和柔貌。《前漢·周勃傳》

【石】〔古文〕《唐韻》《集韻》《正韻》常隻切《韻會》常亦切,音碩。《增韻》山骨也。《釋名》山體曰石。《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小石。《楊泉物理論》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春秋·說題詞》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又樂器,八音之一。《書·益稷》擊石拊石。《註》石,磬也。又樂聲不發揚亦曰石。《周禮·春官·典同》厚聲石。《註》鐘太厚則如石,叩之無聲。又堅也。《前漢·揚雄傳》石畫之臣。《師古註》言堅固如石。亦作碩。又星亦稱石。《左傳·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又量名。十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