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卜筑小如巢,翠竹离离槛外交
| 诗句 | 读音 |
|---|---|
| 草庐卜筑小如巢 |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五肴 拼音: 3lúbǔ zhùxiǎorúcháo |
| 翠竹离离槛外交 |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cuìzhúlí líjiàn|kǎnwài jiāo |
草庐卜筑小如巢,翠竹离离槛外交释义
【庐】《唐韻》力居切《集韻》《韻會》《正韻》凌如切,音閭。《說文》寄也。秋冬去,春夏居。《詩·小雅》中田有廬。《箋》中田,田中也。農人作廬焉,以便田事。又《玉篇》屋舍也。《集韻》粗屋總名。《易·剝卦》小人剝廬。《左傳·襄二十三年》則猶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又舍也。《周禮·地官》十里有廬,廬有飮食。《註》廬若今野,徙有庌也。又直宿,舍也。《前漢·金日磾傳》小疾臥廬。《註》殿中所止曰廬。《班固·西都賦》周廬千列。《註》直宿曰廬。又國名。《周語》廬由荆嬀。《註》廬,嬀姓之國,荆嬀,廬女爲荆夫人也。又邑名。《楚語
【卜筑】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梁书·外士传·刘訏》:“﹝刘訏﹞曾与族兄刘歊听讲於钟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唐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卜筑依自然,檀溪不更穿。”《明史·唐顺之传》:“﹝唐顺之﹞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餘年。”清赵翼《华峒》诗:“他年拟抽簪,卜筑於此寄。”汉
【巢】《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鋤交切,音鄛。《說文》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从木象形。《詩·召南》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禮·禮運》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檜巢。《古史考》許由夏常居巢,故號巢父。又國名。《周書序》巢伯來朝。《傳》殷之諸侯。又湖名。《括地志》廬州巢縣有巢湖。又樂器。《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疏》巢,高也。言其聲高也。又車名。《左傳·成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註》巢車,車上爲櫓。又姓。《廣韻》有巢氏之後。《史記·三皇紀》有巢氏,有天下者之號。又菜名。《陸龜蒙詩序》蜀疏有兩巢,
【翠】《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七醉切,音綷。《說文》靑羽雀也。出鬰林。《爾雅·釋鳥》翠鷸。《註》似燕,紺色。《疏》李巡曰:鷸一名曰翠,其羽可以爲飾。樊光云:靑羽。出交州。《前漢·賈山傳》飾以翡翠。《註》雄曰翡,雌曰翠。又《南越王趙陀傳》翠鳥幹。《博物志》翡身通黑,惟胸前背上翼後有赤毛。翠身通靑黃,惟六翩上毛長寸餘靑,其飛則羽鳴翠翡翠翡然,因以爲名。又《禮·內則》舒雁翠。《註》舒鴈,鵝也。翠,尾肉也。又《爾雅·釋山》未及上翠微。《疏》謂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名翠微。一說山氣靑縹色,故曰翠微。又姓。《急就
【竹】《廣韻》《集韻》《韻會》張六切《正韻》之六切,音竺。《說文》冬生靑艸,象形。下垂箁箬也。《竹譜》植類之中,有物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又》竹雖冬蒨,性忌殊寒。九河鮮育,五嶺實繁。《詩·衞風》綠竹猗猗。《禮·月令》日短至,則伐木取竹箭。《周禮·夏官》東南曰揚州,其利金、錫、竹箭。《史記·貨殖傳》渭川千畝竹,其人與千戸侯等。《釋名》竹曰个。《淮南子·俶眞訓》竹以水生。又八音之一。《周禮·春官》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竹。《禮·樂記》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衆。《史記·律書註》古律用竹。
【离离】1.盛多貌。《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郑玄笺:“其实离离,喻其荐俎礼物多於诸侯也。”孔颖达疏:“言二树当秋成之时,其子实离离然垂而蕃多,以兴其杞也其宋也二君於王燕之时,其荐俎众多。”《文选·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薛综注:“离离,实垂之貌。”前蜀贯休《经弟妹坟》诗:“泪不曾垂此日垂,山前弟妹塚离离。”宋叶适《哀巩仲至》诗:“君文蚤贵重,蜀锦载胡车,离离三千首,雅正排淫哇。”2.浓密貌。三国魏曹操《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唐陈昌言《白日
【槛】《唐韻》胡黯切《集韻》《韻會》戸黤切,音艦。《說文》櫳也,房室之疏也。《徐曰》軒牕,下爲櫺曰闌,以板曰軒、曰檻。《前漢·朱雲傳》攀殿檻,檻折。《班固·西都賦》舍櫺檻而却倚。又《玉篇》檻,楯也。《楚辭·招》高堂邃宇,檻層軒些。《註》縱曰檻,橫曰楯。又檻,車也。《前漢·陳餘傳》貫高乃檻車詣長安。又圈也,以檻禽獸,故曰圈檻。《淮南子·主術訓》養虎豹犀象者,爲之圈檻。又檻檻,車行聲。《詩·王風》大車檻檻。又泉正出者曰檻泉。《詩·大雅》觱沸檻泉。又與濫通。浴器也。《莊子·則陽篇》同檻而浴。《註》一作濫。 《正韻》分
【外交】1.古代指人臣私见诸侯。《穀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范宁注:“天子畿内大夫有采地谓之寰内诸侯。”《礼记·郊特牲》:“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郑玄注:“私覿是外交也。”2.今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交涉为外交。3.指与外国私相交往、勾结。《韩非子·有度》:“忘主外交,以进其与。”陈奇猷集释:“谓释其国法而私与外国为交也。”《史记·苏秦列传》:“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唐白居易《得景为将敌人遗之药景受而饮之或责失人臣
